市场化语境下横空出世的网络文学借助新媒介技术,获得了爆炸式发展。作为文化创意产业源头,网络小说的产业链跨界延伸速度快,市场研发业务拓展范围广,全产业联营价值增幅大,令人称奇。随着产业化模式不断完善,网文全版权运营迎来了价值爆发期,但同时,网文运营机制的种种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网络文学产业化的大好机会到来之时,它所面临的危险也随之而至,如果文学的审美价值丧失殆尽,网文产业也必将随之而消亡。当代网文的“诗性持守”和“审美重建”,可以说是关系到网文产业之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
网络文学改写中国艺术版图
2018年适逢网络文学诞生20年。20年来,网络文学用户规模突破4亿,原创小说已超过1600万部,线下出版7000余部,相关影视改编2400多部,游戏改编600多部,动漫画改编700多部。可以说,以网络文学、影视和游戏为代表的网络文艺与媒介文化,正在改写中国文学与文艺的历史版图。
对于网络文学来说,2018年最有年度标志性意义的事件是有关“网络文学20年”的各种纪念活动。其中,“中国网络文学周”(杭州)和“中国网络文学+”(北京)两项大型国际化学术活动最为引人注目。类似的活动还有:“首届上海网络文学周”(上海)、“首届中国江苏·扬子江网络文学周”(南京)、“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学术研讨会(绵阳)、“媒介文化与网络文学20年”学术研讨会(成都)等。这些学术活动的关键词是“创新性”“精品化”“正能量”“新高峰”“专业化”“开放性”“国际化”“泛娱乐”“核心IP”“文化资本”“产业资源”,等等。
随着中国企业大规模走向世界,调动中国文化春风化雨之潜能已势在必行,而具有民间文化亲和力的中国网文获得了海外读者发自内心的喜爱。如今,网络文学已走进彰显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代表行列,在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印度、英国、菲律宾、越南、泰国等众多国家拥有大量粉丝。
但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网络文学的生存与发展也存在各种问题与缺失。兹略举数端,以见一斑:“量大质不优”“有高原缺高峰”的困局尚未破解;“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不良倾向依然突出;“剽窃、复制、洗稿”屡禁不止;“IP泡沫化”愈演愈烈;理论研究和理性批评依旧是薄弱环节;科学评价体系建构进展迟缓;编辑队伍和管理人才严重匮乏;文学本位与审美价值备受冷落。凡此种种,已成为网络文学健康持续发展的障碍。
市场逻辑亟须文学价值持守
我们注意到,上述问题都与市场化直接或间接相关。在上述所有问题中都贯穿着这样一条主线,那就是网络文学的价值缺失与审美重构问题,简言之,就是“IP与审美孰重孰轻”的问题。的确,“人气”“类型”“网商”“版权”等,都可以说是描述当前网络文学生存状况与发展态势的高频关键词。
以“人气”为例,众所周知,网文最初是以网虫自娱自乐的游戏形式“自发形成”的,当玩家和围观者达到一定规模时,就会有好事者开始“自觉培养”人气了。随着网络文字交流群体形成足够的“人气堆”,形成一定规模的文学关注力,网络文学就顺理成章地出现在文学粉丝团队面前了。从本质上讲,网络文学的兴起,正是得益于“网络人口红利”,得益于“网络粉丝经济”。因此,对网站和作者来说,“人气”就是生产力,“人气”就是市场,如果没有人气,没有市场,也就根本不会出现我们所看到的这如火如荼的网络文学产业。
但是,在“人气票决”的市场语境下,传统文学的各种价值诉求都被牢牢地束缚在市场逻辑的链条之中,文论与批评体系中的诸多基本规则或被突破,或被改写,或被颠覆。例如,异军突起的类型化写作就颠覆了传统文论的“独创”膜拜和“原作”情结。传统文学领域避之唯恐不及的类型化现象,为什么会在网络语境中风生水起,大行其道?这仍然是网文市场化生产过程中“人气票决”的结果。
常识告诉我们,市场以资本为动力,资本以利润为目的,利润往往要以产业为依托,产业是否能盈利,其成败的要诀在产业规模和市场效率。从这个意义上讲,形成“大规模”、讲究“高效率”就成了各种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有道是“市场如战场”,网络文学走上市场化道路以后,不可避免地被绑在规模和效率的“战车”之上,类似于工业化流水作业的“类型化”写作,就会成为作者的必然选择。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市场化语境中,文学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精神必然会备受冷落。关于这方面的情况,我们只要看看网络诗歌与网络小说冰火两重天的生存境况,即可一目了然。
IP开发呼唤精品化关怀
诗性的流失,在网文IP开发过程中同样形势严峻。众所周知,网络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已有时日,甚至在海外也大受追捧,这种改编热潮的兴起,无疑也与市场运作者对网文产业链的开发有关。文学网站商业模式渐趋成熟,某些行之有效的“销售套路”也基本成型,但网络文学产业毕竟出道不久,根底尚浅,无论就网站还是作者而言,大多是教训多于经验。因此,就网络文学的发展态势看,仍然可以说是前路漫漫,变数多多。正如欧阳友权所说,任何真正关注网络文学前途和命运的人,只要看看网文产业多年来暗潮汹涌的行业潜规,看看作品版权保护方面频频发生的“诸神之战”,先前那些前景无限、岁月静好的乐观预判,或许因此就会笼罩在疑窦丛生、前途未卜的云翳之中。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在大多数人眼里,只有产业,没有文学;只有IP价值,没有审美价值。
网文产业化的价值缺失和审美重建问题,实际上也都是近年来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密切关注的学术热点。学术界之所以对网文投入高度的关注和热情,可以说是文学理论直击当下、关注现实的必然结果。我们注意到,上述热点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的背景,即网络文学的风生水起。虽然我们还不能肯定网络文学是否能成为当代文学时代变迁的标志性式样,但至少可以肯定,传统文学的网络转型已经成为21世纪最受关注的时代性命题。如前所述,网文产业化过程中的诸多问题,都与其审美价值缺失或精品化关切不足关系密切。
众所周知,新媒介语境下,文学边界扩张(被扩张/弥散)到了想象所及的一切领域,有人进行了这样的描述:文学与人类学、心理学、哲学、生态学亲密结缘;文学与广告、装潢、酒吧、广场、公园等热烈拥抱;文学不再只躺在书架上守在文人的身旁,也走进市井;文学也不再只以语言文字作为自己的表达方式,还选择了电影、电视、DV等;文学不再只钟情于传统意义上的高雅文学,也钟情于大众文学。
批评家们注意到,“大众文学的票房收入一路上涨,玄幻、穿越、鬼怪、网游、修仙、灵异、言情、身体等文学的网络点击率远远高于《安娜·卡列尼娜》《平凡的世界》等名著,在专家的担忧中,文学一边被消费着,一边被边缘着,诗性的光环失去了,传统的美感被快感取代了”;文学“成为游乐场、荷尔蒙的宣泄地和急功近利的交易所,诱使读者沦为欲望的窥视者,逐渐丧失审美力和判断力”;“文学既无功利又有功利、既是形象的又是理性的、既是情感的又是认识的”“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是一种感兴修辞”等。这些理解都不能完全解读消费时代的这种文学实践,传统的结论遇到了新的问题。
这种传统文论者眼中文学精神式微、诗性光环消逝的现象,如果换一个视角来审视,或许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我们期待着相关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