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是文学在信息时代的新变,这种变化表现出技术与资本合谋的明显特征。尽管互联网科技提供了技术和媒介平台,但假如没有以“起点模式”为代表的收费阅读制度的建立,也很难说网络文学能从传统文学的土壤中“开宗立派,自成一家”,并发展到如此大的规模。网络文学的商业属性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为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动力,也坐实了“拜金”的口实——在传统观念中,文学讲究“金钱是万恶之源”,作家耻于与经济利益挂钩;但在网络文学中,能登上“作家富豪榜”是得到社会肯定的一种证明——这也成为网络文学频遭诟病的原因之一。
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表面上看是不同文学观念的对立,其实背后是传统农耕社会与现代商业社会两种不同价值观的对立。文学从来都不是独立的,它是社会风尚的记录者,是时代气息的风向标。文学功能中的审美、教化和娱乐哪种功能被倚重,并不取决于文学自身,而取决于社会的价值取向。百多年前的白话文运动中,“新文学”诞生之际,启蒙和救亡是中国社会当时和之后半个多世纪的长期任务,文学的教化和宣传作用必然成为实用功能。上世纪九十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财富增加,提高了居民生活水平,休闲、消遣性的文化消费成为必然,文学的娱乐功能上升,通俗文学自然会崛起,网络文学的大众文学身份很快就将它变成了文化工业的一部分。
网络文学曾一度被认为是传统文学的“网络化”,至多不过是传统通俗文学在网络上的翻版,但后来的发展实际已经推翻了这些观点,网络文学出现了之前未曾意料到的新变化,溢出了社会对文学的传统认知。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的影响,内容上的消费性、娱乐化,剧增的点击和IP衍生价值,类型和文体上的多样性,以及文学被以公司化经营并有上市公司出现等,这些现象是商业规律影响文学的重大表现。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实践,在文学、技术和资本之间碰撞、交汇和磨合,网络文学不断创造出新的运行模式。随着文化产业生态不断完善成熟,文化市场日趋规范。在市场机制的诱导下,可以预见,网络文学将会有一些趋势性的变化。
一是在固化类型特征的同时加速类型细分。从文体上看,现阶段网络文学的主体是类型小说。类型小说古已有之,至晚清时期,现在所见的大部分小说类型在古典白话小说中已经出现。“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社会风气渐开,通俗小说中以描写男女婚恋的“才子佳人”小说最多;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通俗小说类型变窄,主要以港台舶来的金庸的武侠小说和琼瑶的言情小说最为流行。网络小说诞生后,重新激活了类型叙事的能量,传统类型得到发扬,新的类型不断出现,且同一类型的通约性特征愈加明确。小说类型是社会审美阶层化的表现,而阶层化则又是当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经济活跃后人的自由度增加,社会结构松动,新的阶层生成,相应的审美趣味会便在同一阶层中流行开来。
网络小说为了增加粉丝流量,需要给读者提供好看的故事。注重讲故事的技巧会增强情节的吸引力,因此同类故事的特征会被固化,程式化、套路化的写法会更普遍。在类型小说中,套路是基本的叙事规范,但大致相似的套路并不一定会降低故事的新鲜感,比如不同小说中的爱情故事,或者“有情人终成眷属”,或者“棒打鸳鸯两离分”,从古至今并没有太多变化,但我们对其中的人设和过程并不觉得腻烦,反而形成心理期待。在固化叙事特征,通过大类型保持这一类型中基本审美特征的同时,也会加速二级或三级类型细分,以满足不同读者个性化的审美需求,比如从言情小说中分化出古典言情和现代言情,继而出现“唯美纯爱”和“婚恋爱情”,继之则又有“职场爱情”“都市情缘”和“乡村爱情”等。不断发展的分类、查找和筛选技术也使对类型的精准选择变得更加容易。
二是中等水平和中间趣味的作品会成为主体。文化工业把网络文学囊括其内,看重的并不是它的文学性和艺术性,而是它与资本之间存在的可交换价值。市场机制需要网络文学把自身的娱乐价值发挥到最大,这样才能赚取更多的利润,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尽可能多地拓展用户。如何做到这一点?只能是在作品的题材、主题和艺术手法等多方面加以调和,把作品定位在一个平均的水平上,通过通俗性使作品满足大多数人的阅读需求,这样才能增加同一部作品对审美趣味多样化的大众读者的吸引力。
分析已经出现的“爆款”,不难发现其中的规律,例如《南方有乔木》《翻译官》《致我们终将腐朽的青春》等现实题材作品反映青年一代的创业和爱情,与大多数读者极为关心的个人境遇相关;《后宫?甄嬛传》《步步惊心》《回到明朝当王爷》等以中国读者熟悉的历史文化背景,回馈大众对历史情境和个人命运“白日梦”式的想象;《鬼吹灯》《盗墓笔记》《黄金瞳》等则满足着每个人的好奇心和猎奇感。在未来,一方面与普通人的生活、理想和命运息息相关,切近大众情绪、情感和审美心理,用大众读者习惯的语言和叙事手法写作的作品会增加。这其中,现实题材写作的热度还会进一步升高,这固然与社会对文学的引导有关,但主要还是读者市场的呼唤,只有烟火日常才是每个人最真实的生存状态;此外,随着“网生代”读者成为阅读主体,“二次元”作品会增加。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教育水平和读者的审美水平提高,那些题材庸俗、主题偏狭、表达粗疏、完成度低的作品会越来越不受市场待见;同时,过于强调艺术性,或者所表现的情感体验和价值主张与大众疏离,甚至模仿传统精英文学的“雅化”作品,也会在大众读者市场上遇冷。总之,网络文学中间风格和中等水准的作品会不断增多,“纺锤形”格局会更加突出。
三是产业化程度将持续加深。在“经济帝国主义”无孔不入的时代,网络文学成为市场经济影响文学的着力点。从与文化产业的关系角度观察,网络文学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即“起点模式”之前的“自发阶段”和之后的“商业化”阶段。前一阶段的网络文学生态呈现传统文学的特征,是有文学情怀的写作者自由的、自主性的创作,彼时市场资本通过技术的“遮羞布”隐藏在背后起作用;但在后一阶段,资本直接走向前台,毫不掩饰通过文学攫金的“初心”,网络文学成为文化产业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历史上看,政治、经济与文化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欧洲的文艺复兴、中国的思想解放都与政治革新和经济发展大致同步,社会转型是合力促成的,单独一方是无法实现自身跨越的。进入新时期,完备的市场经济体系和规范化的市场制度必然会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在这个大环境中,网络文学的产业化程度会持续加深。首先,基于信息环境下的新的阅读习惯会得到普及,会“触电”和“触网”阅读的人越来越多。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网络文学的读者数量已突破4.32亿,相信这一数字还会增加。其次,市场引导和业界指导下的文化产业布局日趋合理,影视、音频、动漫、游戏等大众文艺生产门类齐头并进,为网络文学IP衍生价值转化提供了增长空间;稳固的社会秩序更使个体的心理需求和文化消费规律性增强,这有利于文化产业减少投资风险,从而可以促进精品化生产。第三,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网文出海”除了可以助推世界范围内的中国文化热以外,也必将带动新一轮网络文学产业增值浪潮。
学界对网络文学的讨论很多时候都在差异性体系中进行,“之所以是网络文学,因为它不是传统文学”,这种带有“延异”性的说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认识本体的规律。“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商业消费时代,市场机制渗透进文学机制,裂解了原有的格局,文学一定会呈现出与传统不同的相貌。作为人类精神活动最重要的审美表达,文学一定是活态化的,当传统价值被解构,一定会有新的意义被建构。所以文学被市场影响也不是什么“凶兆”,我们更不必悲观,在前景广阔的中国文学中,未来网络文学这道风景一定会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