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作者 网络作家 多了精神性追求 从 到 (作者网络作家)

网络作者 网络作家 多了精神性追求 从 到 (作者网络作家)

网络文学的写作样态和文本模式,近年不仅成为中国文学版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更逐渐成为世界文学关注的焦点。那么,究竟是何种原因,能让大约三分之一的中国人和众多的海外读者,投身于网络写作和阅读?又是何种原因,能让这种形式较为持久地受到广泛青睐?传统意义上的作家和网络作家,他们叙述的文化起点及其叙事伦理究竟有什么不同?网络文本,是否已经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情感表现方式,或者表达个性有别于“纯文学”的、可与读者深度对话的方式?

网络文学要在追求叙述深度与满足读者的“爽感”之间保持平衡

对于网络文学的叙事,我们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写作方法和表现形式的问题。其实,它还体现为网络作者对现实、存在世界的理解力和想象力。现在看,这些直接关乎网络文学叙事的精神起点和叙述伦理,也是网络文学能否抵达更高的精神维度和哲性诗学的决定性因素。为什么二十几年来,网络文学的整体水准,仍然很大程度上处于平滑的运行层次,难有较高审美层次的、富有较深寓意和象征意蕴的精神产品?说到底,就是缺乏有精神、灵魂和文化震撼力的佳作。

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制教授邵燕君认为,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网络文学的核心属性,那就是“爽”。这个所谓的“爽”,特指读者在阅读符合其个性喜好的文本类型时,获得的充分的情绪性满足感和感性畅快感。网络作者更是充分地体会到了网民们的阅读需求和“爽点”,并沿着读者的偏好与兴趣,进行“迎合式”写作。而读者用付费和点击的方式,为这些网络作品“投票”。与此同时,网络作家为继续让读者保持“爽感”和阅读量,所述内容也尽量符合读者极具功利性的心理期待、阅读期待。

近期,颇有人气的网络作品《赘婿》,讲述“不按常理出牌”的主人公一路晋升、勇敢逆袭的故事。这种“奋斗”和“逆袭”的模式,似乎在很大程度上唤起了很多青年人的共鸣。而且,作品中高频出现的犀利台词和幽默对话,更让小说热度急剧飙升。数据显示,网络文学影响力排名前10名的作者,其作品都属于玄幻、修真类。还有之前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以及被改编成影视剧而风靡全国的《芈月传》《步步惊心》《后宫甄嬛传》等,都体现出网民有对历史、未知、未来世界想象和探索的愿望。网络作者敏锐地捕捉到这种心理,迅速诉诸笔端,以呼应广大读者阅读接受的诉求。

不可否认,网络文学对作品“如何写”即叙事角度方面进行的探索、实验,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延展了传统文学的叙事维度,对传统纯文学叙事有着重要的“暗示”作用。无疑,世界还有很多未发现的故事和未传达的情感,有待作家们进一步探索。而如何将严肃文学的主题,用有效的、独特的叙事方式传达给网络读者,是网络作家有待提高的方面。此外,像传统作家那样,不断地在追求叙述深度与满足读者的“爽感”之间保持平衡,最终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形成精神的“内爆”,也是网络写作必须恪守的自觉意识。

总体上讲,网络文学在叙事语言、技巧和故事背后所呈现出的思想深度,与传统文学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因为纯文学更丰富、更具有个性的艺术追求,不仅体现在叙事上,主要还在于其文本所包蕴的精神品质和力量。不消说,网络文学在这方面是“短板”。除个别作品,大多作品的叙事方式“千篇一律”。商业化元素的过度渗透、参与,也导致许多作者为迎合市场急需,写作时常悖逆审美初衷。这样,未经深度思考的急就章,势必造成审美的严重缺失。

网络作家向娟(天下尘埃)深有体会,她曾说,长年累月的高强度写作,带来的后果不仅仅是体力透支,还有才华透支,最后写空了自己,不为文学写作,只为码字,结果只能被“绑架”成为码字奴。向娟的感受,代表了相当一部分网络作者的心声。他们其实也渴望写出饱含文学性的精品,绝不为“媚俗”而写作。更多网络作家已经意识到,网络文学应该有更高的美学追求——向叙事的“经典化”深入迈进,这是时代和未来的必然趋势和审美选择。

网络文学与“纯文学”应该是近邻或亲戚关系

近年,网络文学除面对文学审美伦理学的质疑外,还遇到了全新的挑战,特别是人工智能写作开始有了不小的动静。如微软亚洲研究院“小冰”这一小程序,写作并出版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清华大学研发的诗歌写作程序“九歌”,能够生成集句诗、近体诗、现代诗等不同体裁的诗歌。且按照AI发展的速度,写出逻辑严密、文字优美且能满足广大网民需求的作品,并不需要很久。2019年年初,上海《思南文学选刊》发布了一份特别的文学榜单——AI文学榜,用AI算法对文学作品打分。当然,AI技术再成熟,短期内也无法超越优秀的文学作品,因为作家是有个性的,是不可替代的。但相对于那些千篇一律的网文来说,低成本的AI写作完全可以在量与质方面,对网络作者的“生态系统”产生巨大冲击。在网络文学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下,显然需要网络作者进行自身审美境界的提升。因此,必须重申网络文学的写作伦理。

实际上,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审美和叙述维度上,并不存在本质性区别。既然都是文学,两者在表达方式及意义指向等方面的标准或目的也应该具有一致性。进一步讲,网络文学较之于传统文学,在介入现实和自我内心世界时,其实更有利于表达快捷和抒写个性化的特质。但个性化、心灵化和精神性追求,依然需要追求文本的美学价值。所以,控制网络文学过度的消费性、休闲性、娱乐性,即避免阅读的“一次性消费”现象,就要让文字真正进入人的心灵世界,摆脱过于依赖市场需求的写作机制。更重要的是,“网络作者”要努力蜕变成为真正的“网络作家”,成为在较高文化层面驻足于互联网的翘楚。毕竟,“速食化”的语言和叙事是没有生命力的。

网络文学如果能够建立自身审美话语系统,既可使之区别于传统文学的叙事话语,又能生动地展现作者个人性姿态和品质性风格。所以,网络文学需要寻找并建立自己新的写作生长点,它与“纯文学”应该是近邻或亲戚关系。因此,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要拉升网络文体的独特优势,与传统纯文学构成互补、互动和互文关系,共同建构以当代优秀文化和文学审美为价值取向的精神“共同体”。

(作者:张博实,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文学经验和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文学研究”〔19ZDA277〕阶段性成果)

声明:本文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收集,仅供学习与参考,测试请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