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潮杯 首届青年创意家·网络文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出版 (钱潮杯围棋公开赛)

钱潮杯 首届青年创意家·网络文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出版 (钱潮杯围棋公开赛)

该书是“钱潮杯”首届青年创意家·网络文艺评论奖优秀获奖作品的结集。由该奖项组委会主编,浙江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该书分为“网络文学”与“网络短视频”评论两大部分。前者的重点在南派三叔、阿耐、蒋胜男、天蚕土豆等浙江网络作家作品及其影视改编的审美评价和价值评价,后者围绕“短视频研究与现象批评”,探索近年网络文艺最大的热点领域——短视频创作传播及产业方面的态势。附录为杭州师范大学国际网络文艺研究中心所做的江干区网络文艺资源调研报告(2020年)。

序言

数字景观与新型文艺,书名是我取的,也是我对21世纪以来社会文化图景变迁的最大关切和心理感受。

这20年,中国快速迈入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中心地带,科技和资本的逻辑不仅是新世纪中国转型升级的自然诉求,也是历史的、民族的内在运命使然,它们纵横交错,透过核心价值观的筛选,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这也必然要求(并在实际场域中)更新着与之匹配的时代文艺样式、表现及其内涵。如何从对新兴文艺现象的认知,到观念的有效调整,到新型文艺理论的提出,到富有批判力和弹性的文艺批评实践的落实,是伟大的时代现场交给几代文艺人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分子的一类任务。

从表象来看,我们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确乎已经被数字景观日益包围,在现有技术背景及其民用商用的趋势下,这种包围只会愈益深重,并猜测最终会与各种前沿科技相结合改造我们的一部分身体(更为容易的是作为身体延伸的媒介和工具),形成新的哲学基础,进入到“后人类”社会。在创制“景观社会”命名的1967年的居伊·德波那里,以商业性、专业化的影像为载体的景观已经实现着对整个社会生活的控制,“景观并非一个图像集合,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通过图像的中介而建立的社会关系”,于是“沉默的大多数”对景观“迷入”和消费,少数人利用科技和资本等控制着操作模式。

今天,技术的递进使得数字化的景观全面成为我们社会的基建,以手机为代表的各类屏幕以惊人的速度、流量、内容、空间性占据了我们的第一生活场景,我们有时候都忘记了原本的城市地理和自然山河风物。我们面对一个自然或者物理空间内的人物、动植物、建筑与风景,往往是举起手机,透过镜头、视频、滤镜、美颜即其构图、色调等来观看的,我们似乎更加在意于景观化的原则,而非自然物本身。这当然是可以引起注意和警惕的,甚至如法兰克福学派般使劲地加以批判。

然而,这种数字景观所带来的客观是,一它的不可逆性,二它的创造性。人们也许并未忽略它所支配的社会关系,以及那些社会关系背后的权力结构——至少知识分子是时常提起的;但人们更倾注于如何利用这一数字景观的大趋势,构建自己的表达和权力,形成新的社会力量、文艺力量,在那里发挥数字媒介的自由与平等的功能,展现文化的多元主义和自我艺术追求的好胜心。这就是我说的“新型文艺”。

新型文艺是基础于时代社会的技术与资本的,也因为作者来源的广泛而根植于时代社会的宽阔现实。我们当然看到了隐藏在网络文学、短视频、直播、网络游戏等等之中的资本结构和消费主义,以及像西美尔所说的,所谓平等,就是“一种夷平的过程”,会损失“纯粹审美”,但我们的主旨在于珍视文艺与民众的关系,并始终信任文艺的历史经验,即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说的,“这些人(新的文艺群体)中很有可能产生文艺名家,古今中外很多文艺名家都是从社会和人民中产生的。”

而事实上,中国数字景观造就的新型文艺更为有趣地形成了世界文化发展的一个前沿场域和典范样本,多种当代社会力量在其中彼此博弈、合作与妥协。我曾经在研究中国网络文学的时候提出了“影响网络文学的四种基本力量”——受众(用户或“粉丝”);产业和资本;国家政策(意识形态);文学知识精英——事实上还有作为基底的媒介技术以及作者们,都代表着各自的思想和利益集团对当代新型文艺产生巨大的作用。研究中国新型文艺意味着积极的、能动的介入到时代文艺总体,在发挥知识分子功能,理解民众在数字文化和数字经济中的自我学习、教育和创造,构建社会主义新型文艺“领导权”,协助国家政府完善新型文艺治理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如果说上个世纪欧美的文化思潮曾给予了萨特、马尔库塞、列斐伏尔、葛兰西、福柯、布尔迪厄、霍加特、霍尔、哈贝马斯……丰富的现实资源,那么,当今的数字景观与新型文艺实际上是我们眼前最大的文化现实资源,召唤着学者、评论家尤其是年轻人的参与、讨论和建设。

“钱潮杯”青年创意家·网络文艺评论奖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诞生的一个专业评论赛事。它出现的地理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地,新世纪以来,以网络文艺为特征的新型文艺创作和生产又大量涌现在浙江和杭州,并且与传统文脉、与当代文化产事业紧密联结。在网络文学领域,2007年以来我们就开始介入其中做组织形式,到2014年1月应运而生了全国第一家网络作家协会——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2017年来又在杭州落成了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中国网络作家村、中国网络文学周三个全国性的品牌。2019年12月面向更为广泛的网络文艺群体,杭州市江干区网络文艺家协会作为全省文联系统的试点正式成立,各个门类从事数字景观与新型文艺的代表性工作者进一步主流化。

“钱潮杯”青年创意家·网络文艺评论奖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借鉴一贯的文艺工作经验形成的新极点,甚至本书中附录的《江干区网络文艺资源调查报告(2020年)》也是基于上述组织和经验策划的具体课题。我们根据当下中国网络文艺、新型文艺的大格局、大趋势,坚定介入性的工作姿态,从党委政府的角度言,就是围绕浙江建设“全国网络文艺重镇”、杭州打造“中国网络文艺之都”的目标要求来谋划展开的。

“钱潮杯”青年创意家·网络文艺评论奖由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网络文艺委员会指导,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江干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杭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首届赛事自2020年4月始至2020年8月圆满完成。首届赛事围绕双主题征稿:(1)网络文学(浙江网络作家作品论);(2)网络短视频。最终从上百篇来稿中经过初、终评审,评选出常规组一等奖2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0名,学生组优秀评论奖10名。除了浙江网络作家的评论和抖音等短视频内容、机制的研究,还出现了不少联系2020年新冠疫情历史情境来思考数字文化、数字景观的文章,这既反映了2020年度人文社科学界对于“线上”文化和经济的关注热点,也哲学性地启示了我们对于数字景观与新型文艺在人类造物中价值的理解。

作为该奖项的创始人和执行人,由于身在高等院校,又深刻感觉到数字景观与新型文艺对于时代“新文科”的孕育和刺激,尤其是身在以较为新兴的概念“文化创意”命名的学院中时。中国高校的文科过度沉湎于百年来的传统学科建制,更倾向于“一种支配性的知识分子政治”,“厚‘文化’、艺术而薄‘大众’媒介形式,厚‘批评’而轻‘生产力’”,使得大学文科的系统处于封闭结构,而非开放的创意的结构,这是尤其需要反思的。如何成为有机的知识分子,将传统、当下、未来都作为我们的资源,在数字时代重建教育和人文,成了一件从我做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的实务。所以,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学院将网络文艺及其评论事业作为其一级学科“戏剧与影视学”的特色方位,并正在为之构建国际网络文艺研究中心的学术团队,我认为是富有远见卓识的。

最后,感谢奖项组委会、编委会的所有成员的辛苦付出,感谢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的学术支持和江干区委宣传部的责任担当,感谢杭州市委宣传部文艺精品工程的大力扶持,也感谢浙江文艺出版社和本书责编!再次祝贺本次奖项赛事的获奖作者们,也向所有关注网络文艺前沿的来稿者们致谢!

声明:本文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收集,仅供学习与参考,测试请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