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要 更要 论 评 (网络文学更能推动文学发展辩论赛)

网络文学要 更要 论 评 (网络文学更能推动文学发展辩论赛)

不管是否有勇气面对,我们不得不承认,目前大众文学阅读的主要内容是网络文学。到今年6月,读者已达4.93亿之巨。以文学丰富大众精神文化生活而言,网络文学不可替代。但是,“瑜不掩瑕”,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有些拉低网络文学行业形象的问题不容忽视。例如在思想内容方面,格调不高,或者主题与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有偏差,甚至偶有违反出版法规的情况;在艺术性方面,存在知识性错误或者粗制滥造、语言文字差错多,以及情节过于荒谬、故事逻辑混乱等。这在网络文学中并非个别现象,而是在不同时期上线的不同类型作品中时有出现,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

究其原因,既有网络媒介先天的不足,也有主观上的问题。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理论评论没有发挥足够的作用。相比于传统文学坚实的理论大厦和健全的批评生态,网络文学理论评论的薄弱已成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当然,“没有发挥作用”不等于“不想发挥作用”,也有可能是方法上的问题。综观现场,不乏一些“不科学”的研究倾向,例如,在方法和目标选取上,调用其他人文学科理论对网络文学现象做学理化阐释,具体的作品和现象成了“研究资料”而非正面研究的对象。这种方法作为“知识生产”方式当然毫无问题,但没有回应“如何让网络文学越来越好”的社会期待。在评价标准方面,认为网络文学是一种全新的文学形态,应当把一切传统的标准和规范推倒重来;同时,把评论活动简化成学术论文,缺乏在批评实践中一针见血的勇气等。

不得不说,加强理论评论建设,增强网络文学评论的有效性,已经成为解决全行业高质量发展问题的重大课题。作为文学和文化生产的重要领域,理论评论与创作之间形成了独特的依存关系。评论既以创作和作品为观察、阐释和对话的对象,创作也深受评论的启发、引导乃至规训。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因此被誉为“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事实上每个时代的文学也必然有与之相生相伴的评论力量、形式、标准和生态。从根本上说,评论与创作必须形成从理论到实践的闭环,才能真正实现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网络文学理论和评论要各司其职,勿以“论”代“评”。网络文学具有比传统文学复杂得多的生产机制、属性和功能,既有的文学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完全涵盖网络文学。作为一块新的学术领地,一批研究者尤其是青年学人积极进入网络文学理论评论现场,他们基于媒介和数字人文学科、社会学、符号学、接受美学、女性主义等视阈下的研究产生了很多创新性成果,对于认清网络文学的属性和规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在很多根本问题上尚未达成学术共识,这些研究成果也有令人眼花缭乱的一面。而从网络文学生产和评论现场看,以理论研究代替批评更是一种普遍现象,“论”的成果明显多于“评”的篇章。

我们知道,文学理论研究和文学批评是两种目的不同的活动。“文学理论是对于文学的原理、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从而建构起关于文学的知识体系。文学理论在学术分析的基础上对文学给出事实判断和逻辑判断,是客观的和科学的。但文学批评与此不同,它是对具体的文学作品和现象进行审美判断,所依据的是主观性的审美标准。无论是传统文学还是网络文学评论,其基本理路是相通的:在文学理论的基础上,用批评衔接并观照创作和阅读,以此对现场发声。由此可见,针对网络文学的理论研究与评论有着目标和方法上的差异,研究重学理化,而批评重实践性。通俗地说,文学理论解答网络文学“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而文学批评要更进一步,回答“好不好”和“怎样更好”的问题。显而易见,文学批评对网络文学的作用比理论研究更直接、更有效。

文学评论要回到文学的本体,发挥批评应有的作用。网络文学深受广大读者喜欢,其吸引力来自对具体作品的阅读。无论网络小说与传统小说存在何种差异,也无论网络文学改编的影视剧、游戏等“破圈”吸引了多少受众,文学意义上的文字文本仍然是我们讨论网络文学时最根本的意义单元;即便是与传统文学区别最大的交互性,也是基于和围绕文本产生的。这就意味着,当我们在文学范畴内谈论网络文学时,主要的对象仍然是一部部网络小说;作者和普通读者期待的,也是如何给大众提供好故事和提供什么样的好故事,指向的是以文学作品呈现的具体层面。也正因为如此,网络文学评论被归入文学批评之列,而不是媒介批评或产业批评。

明确了网络文学评论的本体身份,才能有效地讨论评价标准问题。既然网络文学对读者的作用主要通过发挥文本价值来实现,那么网络文学蕴含的文学功能才是批评首要关注的对象,其作为综合IP的衍生价值只是从属。这样一来,网络文学评价标准尽管不完善但并非完全阙如,只是我们基于网络文学的特殊身份而不肯明言——假如我们把网络文学看做一种新的文学形式,而这一新形式“新”在受到商业和媒介技术的影响,那么其大体的评价标准是不言自明的,那就是常说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可读性)的统一,再加上对产业性和媒介性(主要是媒介影响下的交互性)的评价。现阶段,主流社会对网络文学的期待,仍然以能够为读者提供“三性”俱佳的作品为基本要求,网络文学评论应当以此引导创作。

文学评论要敢于面向现场亮明观点,不做“和事佬”。法国批评家蒂博代把文学评论分为自发的、职业的和大师的批评,它们在不同的接受圈层中起作用。在网络文学中,批评的主体和形式也是多样化的,欧阳友权指出网络文学批评由三股力量构成,分别是“关注网络文学的传统批评家”“面向文化市场的媒体批评者”和“文学网民的在线批评”,它们共同支撑起了网络文学的批评场域。结合文学研究与评论的不同功能分析,三者都要对网络文学进行审美判断,所不同的是,传统批评家和媒体批评者的评论负有历史的和社会的责任,其标准是建立在集体审美之上的,虽然显现出主体性但又具有一定的审美理性,体现出鲜明的历史感、价值感、时代感和公共性;但以跟帖、点击、打赏等形式存在的“文学网民的在线批评”是随性的个人表达,并不主动负担历史的和社会的责任,体现着私人化的审美情趣。

网络文学被称作“读者的文学”,大众的兴趣和爱好是影响作者创作的关键。在资本的诱导下,一些写作者不惜放弃文化坚守以迎合读者的趣味。虽然我们不一定固执地坚持精英的、雅化的文学观,但基于社会责任,网络文学评论要合理看待专业的、职业的和大众的批评之间的差别。而无论哪种批评,都要像马克思在致格奥尔格·洛美尔的信中指出的那样,“要严格地以事实为依据”,从现场、从现实出发来发现问题,用美学的和历史的标准评判作品,真正能够做到好处说好、坏处说坏。既要摒弃那种不进网络现场、不读作品的所谓的批评,也要避免过度阐释;不仅要避免“存在即合理”的偏狭判断,更要能够针对“如何存在才是合理的”提出意见。

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文学价值及其审美表达与资本和技术之间的力量博弈。平衡文学、技术和产业之间的关系,是网络文学行业引导和管理中的关键。理论评论要有志于用“论”来普及网络文学知识,更要用“评”来引导创作,从根本上提升网络文学发展质量,从而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声明:本文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收集,仅供学习与参考,测试请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