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转角看见陕西北路》
“未来,城市精神传承可能会越来越弱,所以需要有意识地深挖。”随着现代的快速发展,岁月荏苒间,城事已沧桑。而记录城市生活、传承城市文化成为了很多创作者不自觉去承担的使命。近期,几位上海网文作家就用他们风格迥异的笔触,写出了时间跨度长达百年的上海故事——《转角看见陕西北路》。
9月5日,《转角看见陕西北路》主创来到BFC外滩金融中心阅外滩书店开新书分享会。两位有陕西北路生活经历的老者,上海文汇出版社审读徐晓蔚、陕西北路街区居民顾越敏也来到了活动现场参与交流。
《转角看见陕西北路》由三个独立成篇的小说组成:《西摩路密码/刺白》(君天著)是谍战文,讲述了大革命失败后隐蔽在上海的中央特科的一段惊心动魄的斗争;《遇见爱了》(闲听落花、北路溜溜著)是上、下篇组成的都市文,以新上海人在城市与房子之间的抉择为核心,以爱情故事为贯穿;《心静即安》(梦风著)是职场文,记录了四个从事心理咨询的职场女性在上海创业的经历。此外,小说集中有20幅来自“速写上海”社群的街景插画,在黑白分明的文字间更为亮眼。
这些汇集了不同时代的上海描述,让不同年代的人都能从中找到共鸣。几位作者大多都是网络作家出身,在《转角看见陕西北路》的创作中,他们还与上海史专家熊月之、党史专家吴海勇、电影史专家汤惟杰、作家陈村以及陕西北路老居民顾越敏进行了交流与请教。
从这些专家的讲述出发,他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创作过程。三位网文作家有着不同的写作经历和写作风格,此次用网络文学类型小说来写上海老街区的故事对他们而言,既是尝试与挑战,也是学习与收获。
来自起点中文网的梦风热爱写作,在朋友的鼓励下开始了小说创作。疫情期间,他一年写了两百万字。梦风坦言,对于他们这样的网文作家而言,写两三百万字相对容易,因为熟悉节奏,“像五章一小高潮,十章一大高潮这样的节奏也能吸引粉丝”,而当创作需要局限在100万字之后,节奏便变得难以掌控。
基于自身经验,梦风总结出网络文学讲究一个“爽”字,所以情节设计、人物设计都需要制造爽点,所以他也习惯用蒙太奇的方式把逻辑贯穿起来,对他来说,“挖坑,填坑,也是一种技术处理”,但是他也意识到,写实体出版书需要比网文更加具有逻辑性,要求也更高。
作为新上海人,他深感自身对于上海文化的体悟不够深入,好在之前在创作《陆家嘴天使》时涉及到一些上海元素,于是他特地去请教上海的朋友来帮他润饰书中的上海话和一些上海风情的细节描写,请教心理咨询行业的专家去帮他考量情节设定是否合乎逻辑。在细节上的考究,对女性创业群体的关注,对现代心理疾病的关照,让这个故事一下子就戳中了社会的脉搏。“拨开网络文学的面纱,真正走到社会现实中,对我也是学习和启蒙。”梦风说。
从影视中的“上海滩”到文学里的张爱玲、苏青、王安忆,文艺世界对上海的描写让闲听落花自小就萌生了对于上海的向往,于她而言,上海是如同太阳一般璀璨的存在。虽然曾经因为这座城市的快节奏而选择逃避,但若干年后,她又兜兜转转回到上海,而这一待,就是二十年。
“这二十年好像很长,但真正要去写有一个有上海味道的故事,很难,二十年时间还是太短了。”闲听落花感叹。她总觉得自己受老上海的熏陶很少,写的时候好像总是透着一个新上海的味道,“这个不是看书能解决的,需要真正的感受,体验不够、感触不深,很难写出老上海的厚重。”但后来,她也意识到新上海人看到的上海也是现在的上海,她在上海看到了包容,学会了包容,于是,她把上海很多的做事方式、处事方式投射到笔下的女主身上,自此,上海文化对她的影响也就顺其自然地融入了书里。
实际上,闲听落花此前一直擅长的是写古言,这一次,她终于迈出了向现实题材走进的步伐。但她也提及,无论是写什么题材,形式都只是一层皮,作者还是在表达她自己认可的故事和想法,此次的尝试,虽然从题材到写作方法都与以往的创作不一样,但她也是完成了一直以来的写作心愿——写一个身边的女性的故事。
北路溜溜的经历就和其他几位很不一样了,这是她第一次写小说。北路溜溜是老上海人,从小见证了上海日新月异的变化,她始终记得,1970年代的上海常常是一家三代人挤在一个逼仄的空间,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上海人的居住环境就完全改善了。但关于老街区、房子的故事还积淀在她的记忆中,而这些在她下笔时便自然地流露出来。写下自己所目睹的这座城市的变化,对她来说,是一种城市记忆的释放。
君天也是老上海人,同样也是第一代网络文学作者,他笔耕二十载,已创作了近1000多万字的小说作品。擅长历史、悬疑题材的他,在接到创作“陕西北路”小说项目邀约后,自然地联想到把“历史文化街”设置成一个在民国时期的谍战小说。
想法很容易,但真正贯彻落实却非易事。君天深刻地意识到这是一部历史小说,需设置成正史节奏,也需要找到历史故事。结合之前参与上海红色文学报告的经历和自身红色文化的知识积累,他决定将故事背景设定在1920年左右的上海,“当时就想怎么把陕西北路结合进去,让读者有兴趣。”巧合的是,君天上一部创作刚写完彭湃烈士的故事,而出卖彭湃的叛徒正是被中央特科击杀的,于是他就以此为故事线索,展开一段历史谍战风云。
深耕历史题材的君天深知历史小说不能发散地去虚构,而是要尊重历史原型,为此他也付出了相当的精力去构思和学习,“总体来说比较有趣,在被科普了很多上海民国时期的背景包括租界的背景知识后,难点在于如何把这些要点、要素合理化地融入小说,并且增强趣味性和可读性。”
君天把故事设定在1929年,而目前资料大多集中在30年代以后,20年代末的资料比较少,当时为了路名的真实性,君天特地去请教专家时意外地收获了一张电子版的30年代末上海地图,这张地图上标记着旧上海的路名和租界时期路面的标识,这些详实的资料在创作上也给了君天莫大的帮助。
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君天耳濡目染皆是上海的海派文化,但他外地求学的经历加上之前金戈铁马的恢弘文风,常常被人误解“不像上海人”。随着君天的创作意识越来越职业化,转念之间,他想法萌生:我能为上海写些什么?君天认为这种想法是作家成熟的表现。得益于这次写稿,他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上海的风韵,也为上海留下了记忆贮存。
“能为这个城市留下什么?”这个问题,设计师麦子也曾经思索过。他从台湾辗转来到上海,想要通过留下一些画面来给上海带来一些记忆。2017年,他创办了“速写上海”网络社群,现在,这个群已经聚集了上千位专业设计师、画家和绘画爱好者,他们经常在上海的各种老建筑、新街区席地而坐,用速写的方式记录城市、描绘城市。此次《转角看见陕西北路》中的20幅插画就是群中画友所绘制。每位画者与上海的缘分不同,经历不同,每一幅画都反映了画者眼中的上海以及他们各自对上海生活的观察和记忆。因此最后呈现出来的20幅画风格多样,展现了上海不同的面相与多元性。
上海既有传统风韵,又有现代风骚。在这里,新来者与旧居者都与这座城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结,他们感受着这座城市的呼吸与脉搏。有的人拿起笔,写下上海故事。有的人拿起笔,绘出上海面貌。故事不会结束,画面还在更新,上海永远在这里,也永远在人们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