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读书报为此采访了五位工作在网络文学一线的专家和作家:马季、桫椤、骁骑校、何常在和晨飒。
网络写作与传统写作互补融合
马季(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研究员):
我们谈网络文学的优势与缺陷,实际上也是在谈当代文学出现的新情况、新动向、新问题。如果单看网络文学,肯定对它判断不准确,必须联系过去、估量未来,才有可能建立完整的评判标准。过去是什么,当然是传统纸媒文学,未来则是网络和纸媒融合之后的中国文学。
网络文学在类型化写作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可以说极大拓展了当代文学的边界,不仅在表现手法上,而且在很多领域对当下写作出现了反哺。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巨大进步需要超越寻常的想象力来支撑和展现,网络写作与传统写作之间出现了互补现象,出现了融合的可能。对此,在网络文学浪潮中不断前行的中国当代文学应该做些什么、能够做些什么,已经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中国的社会开放度越来越大,完全顺应了跨文化写作的世界潮流,90后、00后在这种新的文化形态中成长起来,他们的写作道路比前辈们宽广许多。他们绝大多数是在网络上开启写作之旅的。在这个意义上,网络写作作为新兴文学的一个过渡阶段,我认为非常重要。
网络作家都是文学爱好者。我们不能想象,一个不热爱文学的人会去写几十万字、上百万字。当然,写作动因各异,但都是自愿自发的,牺牲娱乐时间去写作。写的人多了,就有了竞争,有了淘汰,出现了“大神”级作家,当代作家产生机制也因此发生了变化。
考察网络文学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网络作家的成长和传统作家的成长是不一样的——模式发生了变化。网络文学具有草根性,说的就是这一点。草根有时候是文学的摇篮。
当代性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世界性。文学如何面对现实,这实际上不仅是作家的态度问题,而且是作家写作能力的问题。文学表达的能力,指的是一个人处理资源的综合素质,当代作家普遍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储备不完整的现象:某个方面的能力超强,但是完整的东西不具备。因此只能接近大师,难以成为大师。
不少前辈作家告诫网络作家,希望他们多读经典,不读经典是成不了优秀作家的。网络作家觉得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他们也不是不读经典,但是觉得读经典是一回事,模仿经典去写作是另一回事。网络作家为当下读者写作,读者关心的问题就是他们的写作目标。不难发现,两个话语系统之间是有障碍的,但是实际上这是两代作家之间的问题,他们之间的巨大鸿沟是由于媒介转换、由于互联网导致的代沟造成的。
一般来讲,传统作家认为网络作家过分注重文学的娱乐性,而忽视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实际上也是指他们的写作脱离了心灵,与传统意义上的文学相距比较远。这个问题的确存在,但并不是所有网络作家都那样。
我们发现,网络文学当中有一批作家非常注重作品的精神质量,他们的写作在本质上是跟文学有关的,但跟传统纸媒写作又不完全相同。他们使用的是一套新的话语系统,不再把文学当作社会价值判断的载体。由于他们特殊的生活和阅读经历,他们开始追求更加广阔的自由空间,因此在文学表现上天马行空、不守规则,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很多人几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文学教育,要他们循规蹈矩地写作是不现实的,也没这个必要。问题在于包括网络作家在内的新一代作家,对文学与心灵的关系是否具有主观认识,是否对中国文学的未来有所担当,这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每个时代,对文学与心灵的关系具有高度认识,并且能够写出好作品的只会是极少精英作家,网络写作当然也不例外。
“网络性”与文学性之间的黏合将越来越紧密
桫椤(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委员、河北作协研究员):
网络文学的生产机制和表达方式并非天然生成,而是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博弈的结果。经过前些年市场催动下的“野蛮生长”阶段,进入新时代,社会对作为文化生产方式的网络叙事意义的吁求,与资本对市场的经营之间的力量对比正在向平衡迈进。
党的十八大以后,网络文学的社会功能凸显出来,全行业迎来了调整发展方向、重树自身形象的新契机。在这个前提下观察,网络文学的优良生态表现为资本的“攻”和文学的“守”之间的相辅相成。通俗一点说,对于网络文学而言,资本不可能退场,但要接受社会的约束和要求。在这个特殊的场域内,网络文学历经30年发展,已经形成了自身的“小传统”,从中可以窥见未来发展的一些端倪。
作为在网络空间中持存的文学现象,网络文学无疑是网络文明和互联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化、主流化一直在这几年行业发展中呈上升趋势。主流化并不只是因为读者多、市场占有率大,更重要的是要传播主流价值。
随着党的二十大召开,社会调高了对网络文学的价值期许,其主流化程度将会伴随建设文化强国目标的深入实施而加深、加快。反映时代风貌、传递时代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将会成为网络文学题材和主题选择的重要考量,这不仅表现为描写当下生活的现实题材作品增多,而且现实的文化需求在与深受读者欢迎的历史、仙侠、军事、传统文化等类型的创作结合后,将会增加作品的文化内涵,进而从整体上提高网络文学的社会价值。
另一个可能的趋势是,社会综合治理对于互联网正确发挥文学媒介功能将产生有利引导。网络不再仅仅是资本用来牟利的工具,它作为文学乃至文化生产要素的身份会日渐清晰,“网络性”与文学性之间的黏合将越来越紧密。在弥漫着青年亚文化潮流的网络空间内,科幻、青春、都市、言情小说,以及表现虚拟生存体验的游戏、电竞、无限流、系统文等作品将会持续走热;轻小说、互动小说、气泡小说等一些更能体现网络媒介特性的表现形式也将受到更多读者青睐。
在这个趋势下,除了玄幻、仙侠、都市、历史等经久不衰的长线类型,位处另外两个端点的作品可能最具话题热度:一端走与时代发展主题紧密相关的价值路线;另一端则是走贴近读者个人生活体验、抚慰情绪的情感路线。这种分化既在不同层面上回馈社会期待,也尽最大可能占有读者群。同时,这一趋势将有助于改变网络文学标签化、脸谱化的刻板现象,毕竟我们在意的仍然是浅显文字背后能够带来美好想象的“言外之意”,而不是其中那些被图解的现实、生造的逻辑和僵化的思想。
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分野越来越小
骁骑校(网络文学作家):
新的一年我将继续创作发布在番茄小说的《特工易冷》,这是一本长篇连载,跨度可能比较长,大约会持续到今年底或者明年初。
说起这本书的创作初衷,和我自身的年龄增长有关系,以前笔下的主角总是20来岁青春年少,激情澎湃,已经不适合代入今天的自己,并且忠实读者群的岁数也在同步增长,于是我就想创作一本中年人为主角的小说,开篇就是40岁饱经沧桑的男人回到故乡。这在网文中并不多见,但爽文的本质是没有区别的。
中年主角会多一些沉稳、睿智、悲悯,以及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写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也能与有一定阅历的读者形成共鸣。
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目前出现了“传统网文”一词。这说明网文事业后继有人,一茬又一茬的新人在蓬勃生长,正像20年前的我们那样。而“传统网文”的出现,也许说明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分野越来越小,最终将去掉“网络”二字,使文学就是文学,再也不分线上和线下了。
感受时代的脉搏并且记录时代的气息
何常在(网络文学作家):
2023年是非常重要的开局之年,我的计划是先写一部以雄安建设为切入点的网络小说。
小说的名字叫《向上》,已经在七猫中文网连载,讲述几个从雄安三县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在不同的领域取得了成绩,又在雄安新区成立时回来建设家乡。
网络小说已经具备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在带有娱乐性质的同时,也有教化、引导作用。所以,未来的网络文学应该从更高的格局出发,建立起应有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立足现实,提升深度,以寓教于乐、融学于趣为认知,以文化复兴和文化自信为方向,早日迈出舒适圈,承担起更大的历史使命。
期待现实主义网文多出精品
晨飒(网络文学作家):
2023年,我的创作任务是比较繁重的。
我有数部作品的计划。首先是完成正在连载的《金牌学徒》。它主要关注技术工人和职业教育,时间跨度有20多年,人物命运多舛,是一个从底层技工慢慢成长为一代大国工匠的故事,同时也涉及职业教育改革。
这个题材是我从写《重卡雄风》时就萌发的灵感,从准备到下笔用了近半年时间,大量参考借鉴了原型人物的真实经历。它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倾注了很大的情感,因此写得比较慢。在新的一年,我希望加快一些速度,做更丰富的调研,并尽快把它完成。
其次,我还有关于新能源汽车和边疆建设等题材的写作计划,目前都处在大纲阶段,准备视沟通情况,进行采风调研后动笔。
我的创作方向是现实主义,重点主攻工业题材。在这个过程中,我也逐步有了自己的风格特点:
第一是追求技术硬核,在我的作品中,会有大量涉及到技术细节的描写。
第二是追求精神内核,在《重卡雄风》中,我描写了中国重卡如何从落后窘迫走向世界先进的过程,它代表着中国工业自主创新、艰苦奋斗、敢于争先的时代精神。而在《金牌学徒》中,我更关注基层普通技术工人的成长励志过程,揭示职业教育对中国工业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
我对未来网络文学的发展非常乐观,期待现实主义网络文学能够出更多的精品,有更多更好的网络文学被翻拍成影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