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不 如意 (如懿不如意,太监起高楼)

如懿不 如意 (如懿不如意,太监起高楼)

相较于它的“前辈”《后宫

甄嬛传》而言,《如懿传》绝对算不上一部黑化复仇,酣畅淋漓的小说。《沉鱼策》中的西施夷光,《芈月传》中的大秦宣太后芈月,《燕云台》中的萧太后萧燕燕,《扶摇皇后》中的五洲天权皇后扶摇等等,拿《如懿传》的女主与这些文韬武略、足智多谋、步步为营的大女主相比,如懿显得那么“丧”,那么的“不如意”。

2018年8月20日,经历过数次审核失败导致延播的《如懿传》终于登陆腾讯视频,全网独播。仅过半个小时,播放量就已破亿。微博话题#如懿传#的讨论量则飙升至189万,阅读量达到16.6亿。12月25日,《如懿传》终于“上星”,在东方卫视和江苏卫视同时开播。

但令人惊讶的是,“上星”后的《如懿传》表现平平,收视率仅排第九。与之相反的则是同档期热播宫斗剧《延禧攻略》,它的播放量破150亿,荣获TVB年度收视冠军。在豆瓣评分上,截止至2019年9月18日,《如懿传》以0.2分的优势领先《延禧攻略》。但是《延禧攻略》的参评人数高达260166人次,而《如懿传》则仅有179741人参评。在知乎网上,对这两部宫斗剧的评价更是呈现出两极分化。忍辱负重的“如懿”被冠以“烂剧之王”,而直爽大胆的“璎珞”则成为大多数人的心头好。甚至还有人调侃地问出“为何清一色的全捧延禧攻略踩如懿传”,可见《如懿传》叫座不叫好,是彻底的遇冷。

即便翻拍成电视剧的《如懿传》有着专业考究的道具细节、精良且有质感的大场景制作、周迅、霍建华等实力派演员的加盟,仍然改变不了收视率被同档期的《延禧攻略》压住一头,甚至被扣上“宣传封建糟粕”、“荼毒女性”的难听称号。

“封建糟粕”这个词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乌拉那拉

如懿确实是以历史人物为原型,而《如懿传》也是以清朝乾隆时期作为历史背景。如懿的原型是《清史稿·后妃列传》中,乾隆皇帝的续弦“皇后乌喇那拉氏”。这位皇后在历史上就做出断发明志这一满人及其忌讳的惊人举动。断发之后,乾隆皇帝对她厌弃不已,甚至其过世之后的葬礼规格比皇贵妃的等级都低。然而在历史记载中,乌喇那拉氏一直贤良淑德,温婉柔顺,到底为何会悍然做出断发之举,至今都未曾有过公允的说法。至于为何乾隆后期对她断发之事讳莫如深,清朝再也没有乌喇那拉氏的人当皇后,就更为不得而知了。《后宫

如懿传》正是对这一段历史的猜测与复原。

没有后期甄嬛的心狠手辣,没有芈月或者萧燕燕的政治心机,没有魏璎珞开挂一般的手撕一切,如懿的一生只求自保,只求与乾隆两小无猜,她的愿望在风云诡杂的后宫显得简单却又昂贵。在玫嫔误会她是畸胎元凶,闯宫鞭打她时,她选择隐忍;在乾隆误会她与侍卫凌云彻有私情时,她百口莫辩;在太后指示她迫害乾隆最宠爱的香妃时,纵使万般不愿,她也只好从命。贴身侍女阿箬早有谋逆之心,如懿迟迟未发现,导致毫无招架之力地被打入冷宫;乾隆下江南饮酒作乐荒淫无度,众人都讳莫如深时,如懿却刚直地讽谏乾隆,导致关系彻底破裂。电视剧让如懿在临终前揭露了炩妃的滔天罪行,完成复仇,然而在小说中,如懿是在冤屈与厌弃中郁郁而终,在多年后由密友海兰和婉茵收集证据扳倒炩妃。

这样“憋屈”、“拖沓”的剧情引起了大多观众的反感,不少人直言:“我每天那么累就是为了爽一把”,更有女性观众评价到:“如懿这种旧式女子已经不能唤起我们新时代女性的共鸣”。可是纵观全文,如懿身上不仅有着专情不二,善良沉稳等传统女性的美好品质,同时也彰显出超越时代的现代女性的思想特质:她在沉重的封建礼教氛围中,对“一夫一妻”抱有始终不灭的幻想;在教导女性要柔顺婉约的古代审美中,她却刚直不阿,爱憎分明。这也正是她的悲剧来源。当然,如懿若是一味忍声吞气,任人欺凌,这种奴性思维确实可以批为“封建糟粕”。但我们所看到的是,她在被人无故陷害入冷宫后,也开始了报仇之路。从背叛的侍女阿箬,到慧贵妃,到富察皇后,到嘉贵人,再到炩妃,她含笑步步追查。凭借自己的力量和海兰的助攻,用充足的证据,适当的时机,打击每一个胆敢陷害自己的人。只是她终究是一个生活在不平等社会的普通女子,她不是一个开了金手指的象征符号,抑或是复仇机器。她有着跟普通人一样的弱点和思维盲区,比如在原著中,如懿就一直都未能认清谁是幕后元凶,含恨离世;讽谏后面对乾隆的勃然大怒,她也未曾想过要软语相劝,仍然半步不让。传统社会与现代思想的矛盾,导致如懿最终的悲剧。她不完美,也不够圆滑,却极尽真实地揭示了一个时代女性的命运。

反观为人所称道,尤其是被女性观众所赞赏的“大女主”制作,她们的复仇崛起无一不是依附男性的力量,这从本质上来说只是借势打势,用本身就存在价值偏见的事物去打击另一件更不合理的事物。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逻辑怪圈。然而众多观众仅仅沉溺于复仇的简单快感中,认为这就是女性主义的崛起,是对男性话语的挑战。而且即使抛却性别主义不谈,这些小说或影视剧中的复仇手段,也是不人道的。

以前段时间大火的《甄嬛传》为例,若是单独挑出个中片段,难免会对其中所包含的违背人伦的因素所震惊。譬如,甄嬛为了给皇后最后一击,竟然不惜牺牲自己未出生的胎儿,嫁祸到皇后头上;在原著中,她为了害死皇帝的表妹胡蕴蓉,在引诱她走入柳絮深处后,竟一脚踢开其随身携带的缓解哮喘的香包,眼睁睁地看她被柳絮活活憋死。这些桥段拿出来,都是令人骇然的狠毒,只是因为观众将甄嬛作为正面角色先入为主,从而就轻易接受了这些所谓的“谋略”。

相比较而言,生前善良隐忍,死后未与乾隆合葬的废后如懿,的确没有快意恩仇,以牙还牙的甄嬛来的爽快。甚至连身为宫女的魏璎珞都能大喊一声“我魏璎珞天生脾气爆,不好惹”,引得一片叫好。可是“爽”的体验转瞬即逝,留下的是无尽的浅薄与空洞,以及对历史真实性的怀疑。如懿的命运是时代的悲剧,更是女性的悲歌。或许很多自以为解放的现代女性并不能接受这样一位旧式女子在眼前重演悲剧,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在中国,女性主义的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新世纪初期的女权运动为女性赢得了与男性承受同样责任的权力,但这只是简单地赢来了新的“责任”而没有合理的分配责任。导致时至今日,众多女性已然成为同时承担家庭与社会双重身份的希绪弗斯,被无限循环的巨石碾压。

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大女主”的确会给观众带来无限欢愉和希望,在其中我们似乎可以看见一个女性扬眉吐气的美好乌托邦。但是用单纯的感官体验来遮蔽问题并不能解决问题。当“爽”成为评价文学艺术作品的重要审美尺度,其所蕴含的深层观念就会被抹消解构。在这样一个浮躁的阅读基础上,谈论更为抽象的意识形态已成笑话。而数量庞大的观众群,他们的众声喧哗难免会使有价值的批评声音所掩盖,这种情况会对女性主义的探讨与研究产生多大影响,以及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大女主”,仍是一个严峻且引人深思的问题。

声明:本文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收集,仅供学习与参考,测试请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