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代表 主流化趋势增强 数字中国 成 业内专家热议网络文学 (传承系列寓意)

传承代表 主流化趋势增强 数字中国 成 业内专家热议网络文学 (传承系列寓意)

4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在京发布《2022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以网络文学内容创作和改编市场现状为蓝本,从时代定位、行业趋势、IP产业、版权保护、网文出海等层面,完整展现了网络文学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新兴趋势。报告认为,网络文学作为大众创作、全民阅读的中国故事,已成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马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刘玉宏、中国国家版本馆馆长刘成勇、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王新清、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郭建宏、中宣部文艺局网络文艺处处长刘涛等领导及行业专家出席了报告发布现场;三十余位业内专家学者围绕报告内容,从作家作品、题材转向、IP改编等多维度畅谈、研讨网络文学2022年发展情况。

马援:新的时代征程呼唤新的文学样式

在现场致辞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马援将他的发言总结成为“三个希望”:“第一,希望今天的发布会和研讨会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文学和文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集中研讨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不断发挥文学和文艺传播主流价值的重要作用;第二,希望加快网络文学学科建设,加快发展具有当代特色,特别是具有社科院文学所特色的创新学科和交叉学科,使网络文学研究工作在发展和繁荣当代中国网络文化生态中发挥引领作用,走在前列;第三,希望网络文学研究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多出经典成果,更多成果能够登堂入室,进入到国家版本馆的馆藏。”

对于网络文学的繁荣,马援认为,新时代新征程呼唤新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作为当代文学重要的文学现象,应进一步彰显中华智慧的原创性力量,发挥传播主流价值、引领时代风尚、激发文化活力、展现中国精神的重要作用。

刘玉宏:网络文学改变了传统文学受众和创作方式的固有模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刘玉宏对报告发布表示祝贺,并认为网络文学打破了传统文学的壁垒,改变了传统文学受众和创作方式的固有模式,给读者带来更为广泛的阅读体验,还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创作空间,创新了文学表达的方式和手段,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刘玉宏指出,当前,网络文学发展迅速,学界也越来越关注网络文学的重要性,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十分重视网络文学研究与理论建设。“‘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从2019年开启,至今已有四年,我们希望,这份报告能一如既往地为这个领域的学者和从业人员提供有价值的研究参考,更进一步深化网络文学研究,为中国网络文学的繁荣健康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王新清:网络文学已经全面融入普通民众的文化生活

现场致辞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王新清表示,在信息社会,网络文学已经广泛融入普通民众的文化生活,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一系列有关网络文学的事件清晰地传达出社会各界对网络文学的关注,也体现出网络文学在我国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社科大把网络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作为专业发展的增长点和学科发展的新亮点,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课程教学等方面展开诸多建设。

王新清认为,此次报告研讨会体现了一种对接前沿的学术气魄和敢于担当的学术道义。网络文学发展风起云涌,很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把握。

郭建宏:网络文学是我国文学和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谈到网络文学这种流行的文化现象时,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郭建宏认为,网络文学在经济效益、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成为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和文学研究领域不容忽视的重要的研究方向。网络文学是我国文学和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多元的文化需求,研究者们理应更加深入地探讨网络文学及其相关现象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更好地发挥网络文学在我国文化建设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郭建宏指出《2022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全面、深入地总结了我国网络文学在创作、传播、产业链构建和版权运营等方面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我们深入认识网络文学的发展现状、提升网络文学的创作质量、挖掘网络文学的发展潜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方向。

刘成勇:网络文学是“数字中国”传承的代表

中国国家版本馆馆长刘成勇表示,网络文学发生发展至今近三十年,以奇思妙想的民间风景在互联网空间充分绽放,是万众为媒的新媒介时代民间意识的大众文化形态的表征,是短视频、网络剧、微电影、游戏、动漫等各种形式之外最能体现大众视野的文本美学。

去年12月29日,中国国家版本馆在深圳文博会期间举行“首批网络数字版本入藏仪式”。经审核通过后,首批入藏了覆盖网络文学、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等五大类、45项不同形态的网络数字版本。其中,阅文集团的《复兴之路》《大国重工》等10项网络文学作品均以积极正向的主题和优秀的内容质量获得入藏。刘成勇表示,这都是数字时代文化新韵的代表性作品,也是国家版本馆站在国家战略资源的角度所作的保藏努力,体现了中华文化在“数字中国”视野下的数字化传承。

安德明:网络文学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发挥着重要作用

网络文学从兴起到繁荣发展,到被传统的文坛认可经历了不短的过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安德明认为这个过程是对文学发展史上常见规律的重复和印证,“从古到今文学的内容和类型总是处在不断拓展的状态,有关文学的理解始终处在不断突破狭义的领域向更广阔的范围发展的趋势。”

蓬勃发展的网络文学正在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多元互动的生产消费方式,多方面、多层次的发挥着作用,尤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娱乐生活,审美情趣,乃至生活实践。安德明表示这种蓬勃生机既展示了文学在娱乐方式和艺术形式日益纷繁多样的背景下依然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也在进一步拓展着我们的文学观念,并发挥着丰富和深化大文学观的作用。

“网络文学既满足人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表达、展示、互动交流的愿望,也正在从多个层面创造着无限的可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发挥着重要作用。”

杨晨:网络文学是大众创作、全民阅读的中国故事

当前网络文学作家进入到Z世代,00后成为网络文学的作家主力,网络作家新一代的代际变更正在来临。面对网络文学的创作变迁,阅文集团副总裁、总编辑杨晨提到,对于阅文而言,要做的是始终让自己保持开放和活力,从作家扶持、培养和版权保护等多方面保持对年轻人的吸引、关注。

杨晨表示,网络文学是大众创作、全民阅读的中国故事,阅文始终以好故事、好内容为核心,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与行业创作者共同努力,为讲高中国故事,推动文化自信自强贡献力量。

欧阳友权:报告将网络文学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文化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考察

中南大学网络文学研究院院长欧阳友权总结了《2022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四大特点:第一,对标行业,站位时代;第二,提纲挈领,条分缕析;第三,有深度、问题意识和价值判断。第四,数据详实,趋势明朗。

欧阳友权认为,《2022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把网文行业发展放到新时代,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文化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考察,全方位展现网络文学中国故事特性,成为体现行业变迁和时代风貌文学性转化的一个切面,让我们看到网络文学作为大众创作、全民阅读的中国故事,已经成为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推进中华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力量之一。“这份报告描述业态切中现实,梳理脉络,突出重点,详实的数据支撑观点,是我们了解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一面窗口,同时也是让过去照亮未来的一面镜子。”

张伯江:网络文学是以互动为核心的次生口语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院长张伯江认为,网络文学是以互动为核心的次生口语文化,极大地改变并塑造了当代汉语的面貌。语料库语言学对网络时代的语言文学新特征保持高度关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也将对网络文学研究的深化起到助力作用。

丁国旗:网络文学不仅仅是文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丁国旗表示,网络文学不仅仅是文学本身,还包括队伍建设、文艺行风等问题,还有盗版问题、侵权问题等,都是绕不开的。

杨青:报告是了解中国网络文学发展脉络的窗口

《当代文坛》社长、主编杨青表示,《当代文坛》一直关注网络文学的发展,社科院报告也是我们了解中国网络文学发展脉络的窗口。

张跣:网络文学发展隐含大众参与文化创造的基本路径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文学部主任张跣从网络文学发展的历程入手,梳理了网络文学与大众参与文化创造的互动关系,指出Web2.0时代对网络文学发展繁荣的推动作用。“我个人觉得网络文学的发展其实能够看出大众参与文化创造的基本路径。……通过发展的历程来看,我们一定要相信大众的力量,相信媒介的力量,相信连接是唯一的出路,这恰恰就是网络文学能够走到今天最根本的原因。”

王秀臣:网络文学带动了中国元素在海外的流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副主编、编辑部主任王秀臣表示,网络文学带动了中国元素、中华文化的海外流行,以具有鲜明辨识度的“中国故事”走向世界,

为推进中国文化的域外传播,扩大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做出了重要贡献,提供了成功的范式。

邵燕君:网文付费模式构筑了读者与作者间的亲密关系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邵燕君认为,相比传统文学,网络文学作者和读者的关系更加紧密。网文付费模式和作家培养制度筛选出众多优质作家进入网络文学行业,并通过互动化形式构筑了读者与作者间的亲密关系。与此同时,邵燕君指出,网络文学创作进入00后世代后,网络文学或将与主流文学的机制完全不同,文学评价标准可能会彻底变化。

夏烈:网络文学不是一种文学,是无数种文学的集合

在内容精品化趋势的持续推动下,2022年网络文学主流化趋势显著提升,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夏烈认为网络文学主流化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产业平台的发展,诞生在改革开放语境下,是中国文化产业实践的典型样本,另一方面是网络文学文化事业性组织的主流化,包括我们对网络文学时代责任、价值观塑造和艺术精品的要求。

与此同时,夏烈认为,网络文学不是一种文学,是无数种文学的集合。网络文学的现实关照,既有现实题材的崛起,也有现实主义的品质精神。这与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引导密不可分,“鼓励了把本来‘讲故事’的网络文学与‘讲好中国故事’有机联系起来,本来网络文学就是讲故事的传统,现在的要求是讲好中国故事,网络文学在这种主流化过程中提升了品质,也起到了实在的作用。”

许苗苗:网络文学IP改编是创造力的集约式的爆发

面对网络文学IP改编的现状和趋势,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教授许苗苗有三个观点:第一,网文的IP改编是让中国故事的讲述拥有更多样生动的表现形式,因为网络文学IP改编是从文字起步到图像、视频等,拓展媒介表达,适合不同层面的受众。第二,IP改编其实在更多样细致的层面上再现真实生活。报告中提到言情和现实是改编的主力赛道,情感必然落在每个个体的现实感受上。第三,IP改编也是从经济到灵感到思维激发的过程,它不仅关乎经济,也是文化资源更充分的利用,是创造力的集约式爆发。为大众管饭参与文化创作提供契机。

齐橙:网络文学的深度和高度显著提升

谈到网络文学的主流化倾向时,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阅文集团作家齐橙表示,现在的网络文学和最早期的网络文学有着三点区别:一是题材上更多关注现实性上的表现。二是创作技巧上变得更加专业和娴熟。三是作品和思想性的提升,涌现了很多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类等等问题有一些深刻反思的作品。

齐橙认为,在经历了早期的野蛮成长以后,网络文学在最近的这十几年时间里踏上了一条主流化道路,在题材选择、创造技巧和思想性都有了脱胎换骨的蜕变。“艺术和思想是有生命力的,只要给它合适的土壤不需要刻意的去推,刻意的去做,他自己就能够茁壮成长,网络文学就是这样的,他有广大的读者群和作者群,经历了早期的探索之后现在他的思想性艺术性就在这片沃土上成长起来,未来肯定会有更多的兼具现实性、艺术性、思想性的网络文学作品呈现出来,登堂入室,走进主流化的文学殿堂。”

远瞳:网络文学及时的反馈性是它茁壮成长的生命力

报告发布现场,今年“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获得者、阅文集团作家远瞳谈到了他刚入行时的网络文学市场:“最初入行的时候科幻分类很弱,作者写的新书填不满当月的热度榜单。而现在最火的就是科幻。”

远瞳认为,网络文学题材的变迁贴合了社会发展的现状,社会发展向上走的时候,读者关注现实世界,科技向上发展的时候,读者倾向于科学和科幻文学产生兴趣。

同时,远瞳提到大众创作是网络文学一个很重要的特点,“网络文学反馈的过程是以小时计算的,这个章节更新以后几个小时就可以收到读者的反馈,快反馈和强反馈的过程是网络文学最大的优势。”远瞳认为这种及时的反馈也拉近了创作者和读者的关系,磨削了创作者和读者的区别,网络文学中任何一个作者同时也是读者,底下每个读者随时都可以成为作者,这种及时的反馈性也是网络文学茁壮成长的生命力。

冯思然:报告对于网络文学行业研究及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秘书处副主任冯思然在现场表示,网络文学是数字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音数协一直对其有着深入的研究,每年度都会发布相应的行业报告。

对于现场发布的《2022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冯思然认为报告对于网络文学作品分析的维度和IP改编的研究都非常丰富,对于网络文学行业研究及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声明:本文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收集,仅供学习与参考,测试请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