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来,网络文学从初试啼声到引吭高歌,从小荷露角到繁花盛开,那些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迸发着青春活力、倾诉着爱国情怀的网络文学作品,极大地丰富了网络文艺的多彩内容,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成长为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副秘书长王勤看来,作为改革开放40年成果的缩影之一,网络文学紧跟改革开放的步伐,见证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反映了作者和读者的心声。
海量佳作
呈现多元特色
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认为,中国网络文学20年的发展大致走过了这样的历程:1998年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在网络上引起关注,成为中国网络文学发端的标志性事件。
“到2002年时,起点中文网成立,网络类型小说开始发育,唐家三少等作家开始崛起。”何弘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到2008年,以玄幻、历史、言情为代表的类型小说空前繁荣。近年来,影视、游戏、动漫纷纷从网络文学中寻找改编资源,网络文学进入全IP生态开发的发展模式。
梳理中国网络文学20年海量作品,呈现出如下特点:
扎根人民,书写时代。如《复兴之路》,讲述了国企改革和复兴的艰辛历程,小说反映出不畏困苦、迎难而上的精神,体现了积极向上的中国面貌;《大江东去》则是第一部获“五个一工程”奖的网络小说,以纪实性的叙述展现了改革政策演进、经济体制变化与人物性格、理念和命运的激烈冲突、互动与融合,挖掘出了改革开放波澜壮阔历史进程中具有核心驱动力的时代基因。
温润心灵,启迪心智。如《繁花》,通过对3个年代的市民群像的刻画,展现了一幅完整的上海人生活图景,深刻地反映出其背后的时代变迁;《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讲述了一群青春少年从大学校园的追爱之旅到步入社会中抉择的故事。
以史为框,娓娓讲述。如《明朝那些事儿》,以诙谐幽默的网络语言向读者娓娓道出明朝近300年的历史故事、人物,一个个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历史人物在书中变得鲜活起来;《芈月传》,则讲述了秦宣太后芈月波澜壮阔、纵情恣意的传奇一生。
武侠玄幻,富于想象。如奇幻小说《盘龙》,融合西方神话、奇幻文艺、游戏的世界设定元素,创造了一个游戏色彩很浓的神话世界,这部作品于2014年被北美华人读者自发翻译并放上论坛,成为外国读者接触中国网络文学的入门之作,也成为中国网络文学出海的代表作。
优化创作
追求品质至上
“首先是,我们看到了网络文学创作质量的提升,‘量大质不优’‘星多月不明’的状况有所改观,好作品越来越多。许多作家开始从追求创作数量,转变到自觉追求作品质量。”中南大学教授欧阳友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网络文学同样应该遵循内容为王、品质至上,写得好才留得下是屡试不爽的真理。
“其次是现实题材作品开始增多。从第二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发布的《2017年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看,2017年网络作品现实题材数量占比达52.5%,许多作品贴近现实、扎根生活,社会效益较为突出,《繁花》《遍地狼烟》《网络英雄传》《大江东去》等斩获多项重要的文学奖项。”欧阳友权认为,当下的网络文学创作开始聚焦现实题材,贴近生活。
“网络文学创作队伍呈年轻化趋势。”欧阳友权告诉记者,据统计,30岁以下的写手占比超过七成,20岁以下的新一代创作者群体已经崛起,占比超过10%,“我们常常会在不经意间发现一些从未听说过的高手,其网文作品却能让你大吃一惊,这是好现象,表明我国网络文学创作新人辈出,后继有人。”
全国网络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马季指出,从文化传承上看,网络文学与传统的通俗文学有着极深的渊源:“可以说,成功的网络作家都曾经大量阅读中国古典文学,甚至研究程度要比传统作家更细致。”
担当使命
打造文学经典
“网络文学经过20年的发展,开始从自然生长向有序引导转变,作品也从主要满足娱乐需求向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方向转变。”何弘认为,未来的网络文学将自觉承担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创作出优秀文学经典。
步入新时代的网络文学,该坚持怎样的创作方向才能走得更稳、更长远?对此,欧阳友权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一是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只有正能量的作品才能立得住,作家才能走得远。“今天的网络文学不再是‘赤脚奔跑的孩子’,而是备受关注的‘有为青年’,是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一部分,网络上的创作既要遵循文学规律和网络特点,又要坚持这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欧阳友权进而谈道,二是创作者需多一点工匠精神和精品意识。特别是已经成名了的网络作家,应该静下心来写点能让人记得住、留得下的作品,拒绝浮躁,抵制诱惑,追求长线效益而不是短期变现,争取大浪淘沙,把自己留下,“宁静才能致远,怀着对网络文学的敬畏之心来从事创作可能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