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用三节课讲矛盾冲突,说到如何给矛盾冲突埋伏笔,如何积蓄张力,如何写冲突的爆发。
今天脱离开这个框架,做一个补充。
今天讲一讲冲突感。
冲突感可以忽然出现,然后忽然消失。
这种冲突不用铺垫,也不用爆发。它的存在,可以增加故事的可读性。
这就好比一个平淡的夏天午后,你昏昏欲睡,忽然有两个人因为走路撞到一起吵了起来,甲指责乙不长眼睛,自己走路这么慢了还被撞,乙指责甲在逆行,撞起来应该是他的责任。原本你困得不行,被这么吵忽然精神起来了,脖子伸得像烤鸭一样。两人嚷嚷了几句,就离开了,去各忙各的事情。事情虽然过去了,你的困意因为这阵争吵消失了。
冲突感在小说中的作用就是这样,很多时候它对故事走向的影响不大,但是能给读者打点鸡血,让他们精神起来,注意力集中。
冲突感可以来自人物身份定位,比如美剧《绝命毒师》,主角是个高中化学老师,得了绝症缺钱治疗,为了给自己筹钱,利用化学知识制造毒品。如果主角一开始就是个毒贩头子,冲突感就会少很多。再比如《笑傲江湖》里桃谷六仙在英雄大会上插科打诨,没这几个异类在,这段戏就会闷很多。
人物身份定位的知识我在前面讲过,不再赘述。
下面要说的才是本文重点。
大部分时候,冲突感是通过人物对白来展现的。
电影《撞死了一只山羊》里就有这么一段,我们来看看:
司机金巴开车到了卖羊肉的铺子前:“山羊一整只怎么卖?”
屠夫:“你要一整只吗?”
金巴:“是的。”
屠夫看看挂在档上的整只山羊,思考了一下:“整只给你便宜点,500块给你。”
金巴:“500块啊,我过一会儿回来买。”
屠夫(以为自己被愚弄了,不满地):“我还以为你真要买呢。”
金巴开车离开。
处理完事情后,他又开车回来:坐在车上对屠夫喊:“哎,我要买山羊了。”
屠夫:“只剩半只了。”
金巴有点懊恼:“半只就半只。”
屠夫把半只羊报到金巴的车上,看到了座椅上的血迹,困惑不安地看了一眼金巴。
金巴:“干什么,放上来。”
屠夫:“360块。”
金巴声音高起来:“一只山羊500块,半只山羊360块?”
屠夫争辩:“你要一只当然给你便宜,半只怎么给你便宜?”
金巴无奈地叹了口气:“唉,算了,360就360吧。”
付过钱,开车离开。
这一段剧情,放在一般电影里会被删掉,但这是一部文艺片,文艺片讲究感觉。这段简单的买羊肉的故事就拍的很有味道,这味道主要就来自于对白上的冲突感。
这种冲突感的制造有没有必要呢?从剧情发展来说,可以没有,从可看性趣味性来说,大有必要。聪敏的写作者,会花大心思去营造这些细节。
不信的话,我们试着把这段话里的冲突感去掉:
司机金巴开车到了卖羊肉的铺子前:“山羊一整只怎么卖?”
屠夫:“你要一整只吗?”
金巴:“是的。”
屠夫看看挂在档上的整只山羊:“整只给你便宜点,500块给你。”
金巴:“500块啊,我过一会儿回来买。”
屠夫:“好的。”
处理完事情后,他又开车回来:坐在车上对屠夫喊:“哎,我要买山羊了。”
屠夫:“好的。”(注意,只剩半只是导演的小心机,就是为了制造接下来的冲突感。)
屠夫把半只羊报到金巴的车上,司机付过钱,开车离开。
这样的桥段,平淡无味,就真的可以删了。
看完这篇,你建议你回去翻一番自己写的点乏味的桥段,是不是因为里面的人太和谐了,观点统一,没有任何冲突感?试着去修改一下吧。
总结:小说的故事大框架,需要有伏埋千里的大冲突,而在大故事里会有很多小桥段,把忽然出现又忽然消失小冲突加进来,制造冲突感,可以增加故事的可读性。
参考阅读:《一地鸡毛》刘震云的短片代表作,刘震云是个很会来事的作家,冲突来了又忽然消解掉。故事很短,十几分钟可以看完。
贾平凹的《秦腔》,这本比较厚,44万字,故事写的是一个村里的各种鸡毛蒜皮,冲突忽然起来,忽然消失,然后毫不拖泥带水地进入下一个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