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是一切的源头,当然也包括我们的素材积累。吃饭的餐厅、下午茶的水吧、学习、旅行、上班等等,有无数有趣的内容等着我们去摘取。
2、亲人好友的经历
自己亲自体悟肯定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可以多听听来自老师、长辈、朋友们的故事,觉得很棒的就可以摘抄记录下来。
3、梦境
有些人在平时没有什么想法,但梦里的脑洞却超级大,比如庄生晓梦、南柯一梦、黄粱一梦等,所以要利用好梦境,把素材积累起来。
4、媒体网络
5、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能获得一些相当精彩的素材或者灵感,而且还能学习其他作家的表现手法,通过阅读时你的联想,思绪发散之后,往往一个故事雏形就已经在你脑海里成形了。
6、自身灵感
平时生活中,我们也有灵光一现的时候,捕捉住这些内容,也可以有很好的效果。随机出现的灵感容易遗忘,记得有了灵感就尽快记录下来。
7、主动搜索
有时候写作素材不一定是被动获得,我们也可以利用好搜索引擎,主动出击,按照自己需要的素材内容进行检索,素材内容可以简单分为三类:
1、不确定的人名、地点、时间、事件等,需要找到资料确认的;
2、不确定的词语、原文和用法,需要了解确切意思的;
3、新闻事件、数据、事实、资料,需要核实的。
说到史料搜集,只要写历史,肯定不能缺少。
这是关系到这个作品中整体氛围的营造和世界观的营造。
你故事要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段,你肯定要有一个最基本的东西先列出来。
这些基础的东西就是史料。
放在其他小说里面是世界设定,而我们的世界设定已经确定的,所以怎么把这个世界丰满起来,就靠的是史料。没有史料的话,就不是历史小说。
即便是家长里短的生活流,不涉及国家大事,但是充分的史料,也能让你这个作品的背景更深厚一点。
而且家长里短的生活流虽不涉及国家大事,可有了史料,是为了自己方便。
因为你要自己凭空编出来全套设定,很麻烦。比如你要设定一个家族,你要确认他这个家族祖辈是做什么的,祖父是做什么的?他爹做什么官职,然后他亲戚朋友又是什么身份地位?他妈姓什么叫什么。有什么家族?五服、九族,你都要设定起来多麻烦。
那我们要怎么做?很简单,找出一个墓志铭抄就是了。
祖父什么官职?你爸叫什么?做什么位置,做到什么职位上。你妈叫什么,哪家人,做什么,或者外公做什么,都能知道。多简单。
再比如,你要设定个事件发生的场地,城市。你要自己想一想是哪个大街,哪个店铺,附近有什么风景名胜,有什么地标,出去吃饭有哪家店铺特色菜,你自己都要自己来编。很烦吧?
有史料呢,就方便很多。
方方正正的大都市,我们搜唐朝长安,洛阳。
如果你喜欢稍微江南水乡的城市,没问题,很简单,我们找到临安,皇城还是在城市南边。狮子山上,东边钱塘江,西边有西湖,风光多好。
需要一些有山有水、气势宏伟的大城市,同样的没问题,明代的南京城啊,城市建的是依山傍水,顺着山势水势而来,城防坚固。
城市里面的街道也好,建筑也好,风景名胜也好,风土人情也好,民俗习惯也好,这网上一找就找出来了,很方便。比自己设定省事儿多了。
你要你要编故事,设定故事一个故事大纲。嗯。你就想起来很麻烦。可你翻翻我们的地方志。
哪年修路铺桥?哪里开荒开矿?哪年天灾人祸,哪边有什么军队过来了,哪年换那个官员,这故事不就出来了?
天灾人祸啊,旱灾了怎么办?大家集思广益抗灾救灾,就是一个故事。修桥铺路,然后体现出主角的才干,又是一个故事。
历史小说最大的问题,就是历史束缚了我们写作,不能天马横空,但是呢,又给我们了一个很方便的模板,我们可以把这模板轻易运用起来,写出我们自己故事,这就是史料的作用。
接下来我再说一说如何搜集史料,其实只要写过书,怎么找资料,大家都很清楚。
现在可比以前方便很多了,以前网上没那么多资料,是要去图书馆或者自己买书,现在是足不出户,过去难得在外面见到的学术资料,都在网上找到,而且更加齐全。
以前写《宰执天下》的时候,跑了好长时间的图书馆,因为有很多的专著,包括论文都只能在图书馆里找到,但现在不一样了,百度能搜到。所以找资料,第一步就是百度。
接下来呢,就是知乎。上面有很多真知灼见。当然要有甄别的看,不能全盘相信。
然后我们看第三个途径,中国知网,这上面有很多论文。这些材料,高专业性,高权威性。
最后一个史料搜集途径,当然就是看书了。是各种史书、正史、野史、笔记和工具书的收集。
这几条,基本上大家都知道。不过,今天就是稍微详细讲一讲,这是我个人的查找资料方面的心得。
首先,百度和知乎上面是有不少的宝藏,你需要找的时候,想知道比如唐朝吃什么?宋代流行喝什么?都能找到。这个都是干货。百度百科和知乎回答帮了很多忙,大多数时候靠这两个就够了。
不过呢,今天把百度和知乎放一边,因为大家都知道怎么找,就不提了。而且,我们要在网上找到更深入一点的,更专业一点的资料,它只能是在中国知网上。
写作的时候,忽然要查个东西,要对某个问题做深入的了解,你跑到图书馆去找,或者是自己上网买相应书籍,时间上耽搁太久,肯定不太方便。知网就是最佳选择。
当然如果你开书之前,想要对自己写的时代有个通盘的认识,还是建议买书看一下。
因为会对写作时减少花在搜索上的时间,十分有效。
大部分的情况,历史上的一些事件,你有了大概的印象,你知道该去找什么,你要知道是去哪里找。这就是节省时间了。
再比如对唐朝的描写,开元盛世,看过书后,就能对这个时代里的各个人物,有了大概的印象。就算只看了一遍,你这一次再去找具体哪个人做了什么事,就知道该找什么了,做到有的放矢。
然后再说回知网。知网有个好处,有联想能力。搜关键字,知网能如同网子一样,把关联性强的内容全都搜出来。
比如我想去找宋代的王安石,王安石变法的相关资料。
以王安石变法为关键词,知网上随便一搜几千条。肯定看不完,一般来说,先是引用,然后选择论文,尤其是博士论文或者是硕士论文。
论文一般会集中在某一个方面讲的比较深入,不然他写出论文的话就过不了关的。
另一个,论文在撰写过程中,引用了大量书籍和论文,在末尾都罗列出来,既方便我们寻找相关资料,同时,包括他引用的一些资料,其实对我们用处也很大。因为是相关联的。只要看看引用材料的题目,我们就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是不是要下载下来看一看。
然后呢,最最重要的对于一个人一件事,因为很多人研究,正面说,反面说都有。批评王安石的,赞扬王安石的,说王安石变法好的,说王安石变法坏的,王安石变法做出来的成果多还是少,弊病大还是小。实施过程中,有哪些方面的问题,变法是如何兴起,如何衰落,如何废除。
因为研究人太多了,历史上每个细节,现在研究人很多,写论文也很多,所以我们随便找个稍微有点名气的历史事件,我们都可以在正面反面侧面,主角、配角,找到相关的论述。
这对我们写一个历史事件很有好处。最关键的是你就这一件事来说的时候,正面说、反面说,都能引经据典,都能有道理可谈,作品的深度有了,字数也有了。
一般来说我们泛泛地找寻百度百科是做不到的,利用好知网,这对我们写作,对我们搜集史料是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再比如你要查某个时古代某个朝代的饮食,你搜出来,什么时候有什么菜有论述,他的饮食风格的变化也有论述,煎炸烹煮烧烤都会有论文和文章。
然后呢,相关联的酒也有论文跳出来,用的器皿也列出来了,这些都能化作我们作品里的细节。
知道这些资料,我们把导入到作品里。有了细节,就有了深度。
但是呢,一个价格原因,我们不可能买太多。第二个,相对于论文来说,它字数也太多了,看起来很累。买了之后,觉得没多少用,又不能一删了之,只能选有用的买。
什么有用,一般来说,个人啊我建议先看两类,一个是编年史,《资治通鉴》类的,对事件和人物,按时间顺序有个了解,然后再看个人传记,这些都是正史。第二个,就是笔记小说,算是野史。
主要就这两方面。
如《资治通鉴》这样。先看作品发生的这段时间入手,对这个朝代的人和事,有个大体的印象。
然后针对其中每个人物,再进行自己的故事编排。相当于做一个大事年表,什么时候发生什么事,至少心中有数。
而知道什么时候发生什么事,那故事就好安排,情节也好安排。
再说笔记小说,当时人所写的各种记录,稗官野史,虽然其中有荒谬之处,但他对我们了解作品所处时代,有很重要的作用。
我写《宰执天下》的时候,借的就是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很厚,六大册。当时我是在图书馆翻了三四个月,星期六星期天就去跑。
我当时看的时候并不是很细,但是我知道要查谁,查什么人,我看了这个人,我就会多留意一下。把他这一条给记录下来。
当时我有个小手机,我就把它拍下来,一个个图片,我每次过去翻个就是几百页,晚上回来整理。一天下来,可以用的,拍出来是大概也就是二三十条,一个个小图片文件,存在电脑里面。
图片下面的文件名,我是写上人和事,很简单的一句话都记下来,这样方便查找。
我总共大概列了六百多张图片,存在电脑里。
在《宰执天下》开书之前,存了六百多张图片,各个相关人物的轶事,也包括朝堂的一些制度,因为是第一手资料嘛,还比较详细的。还包括一些人物的交错,就是事件吧。
一个事件,不同人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认识。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而且前面你匆匆浏览的时候,其实已经心里有一点点印象了,正常的都会有。那你就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写了,你写下来的时候自然而然会带出来。
所以总结一下:开篇之前写书之前,先从看书,就比如就是先看编年体的相关的章节,相关的朝代,将编年体的正史看一遍,然后记住关键人物,再看看他的传记。
然后呢,可以再看看笔记小说,相关时代的笔记小说。我这边强力推荐,就是《笔记小说大观》这套丛书。
还有起居录一类的实录。像我写宋代的时候的话,看的就是《续资治通鉴长篇》。比《资治通鉴》更加详细,包括君臣之间的对话,而且是是逐月记载,大事小事都记下来。这是宋代的。对,主要是北宋,《续资治通鉴长编》。
南宋早期的话就是《三朝北盟会编》,这些都是第一手史料,我对宋代是比较了解的。然后呢,再往后《续两朝》,就是《两朝纲目备要》,这些都是比《资治通鉴》更为详尽。
如果想知道他们当时的朝代的命令啊或者什么的,还得看一看,《唐大诏令集》,《宋大诏令集》,就是皇帝的诏书,差不多。这基本上差不多就这些了。
但是如果只要宽泛一些,了解大概事情,《中国通史》就够了。
而反过来你要更深入的也很简单了,追求要细节的话,资料是无穷无尽的,找不完。
就像我当时我为了写第一本书,《大宋帝国政府史》的时候,在每一章的开头就是写了当时的年号,农历,然后还有一个对应的阳历时间。
当时网上是找不到1900年之前的万年历的。没有,我是查了历表,下载了叫做中国3000年历日检索表,一个一个对应查,当然那时候是闲的没事干了,花了很多时间查,毕竟当时是写着玩的时候,所以就是傻乎乎的一个个查过去,把时间写得很详细。
现在就不要那么傻了,网上已经有公元一万年开始的万年历。查起来点几下鼠标而已。
所以说讲现在的情况是比十几年前好太多了。你需要的资料也更多。你需要的一些工具书籍也更多,出版的多了。
有的时候,像比如你讲写唐朝,你要知道唐朝的都城的结构,很简单,《唐两京城坊考》,详细到每个里坊每个道路都有了,那时候要查书,现在的网上都有,很容易查到。
再比如唐朝还是唐宋时代的诗人词人那些文学家,他们的年谱网上也找好找到,而且他们的行动现在是有一张地图,《唐宋文学编年地图》。
唐宋时期主要文人,他们的一生的行动轨迹都能在上面找到。
他们在哪个地方,在什么时候,写的什么诗,你在上面都能查到,所以这个就很有意思了。
再说运用。运用到上面的话很简单,衣食住行。出门叫的什么车子,唐以前的行动多牛车,先秦作战多马车,唐以后的话,日常生活有马车,牛车也有。但你不可能叫个四轮马车,中古古代还是两轮马。
你吃什么,我们可以去搜。是哪个朝代吃的什么东西,他有特色饮食。到临安的时候,点个宋嫂醋鱼,汴京曹婆婆肉饼。
再看看时间,秋天呢,就可以吃螃蟹,他们的特色叫蟹酿橙。春天呢,可以吃刀鱼。
他们那时候还吃鱼脍,淡水鱼脍。就是生鱼片。虽然有寄生虫啊。
那个时候的欧阳修喜欢吃鱼脍,他的朋友梅圣喻,有个女仆很会做鱼脍,欧阳修经常是拎个鱼过去找朋友去,一边吃一边聊天。
所以呢,我们这里在找了这么多史料,随便一个闻人轶事,就能运用到作品中。
再比如我们知道的资治通鉴,看过了,我们就是要写谁,我们知道他们接下来的行动轨迹,在我们这个主角改变整个历史之前,他的行动轨迹是基本上可以确定下来,也就是这本书的骨架就有了。
然后再把细节掺进去,文章就有血有肉了。
有了这些,我们再把我们的故事放到里面,把主人公放在里面。主人公放到里面,自然而然的就随着历史的进程,有了自己的行动。
就说《宰执天下》,放在了主角韩冈在了西北,那时皇帝要开拓,要击败西夏,有所作为的时候,主角放在那里,他正好就可以做起自己的事来了。
随着历史的潮流和行动,故事的主体架构就有了,然后再增添一些细节文章,之前说的衣食住行方面的,还有他接触了谁,在对着谁又是什么态度,用的是武器,兵器有什么变化?然后呢,再看看他从现在能带来什么东西,比如说更好的医疗制度,更先进的武器,而故事就慢慢随着这些慢慢发展,一步步发展上去。直到开篇开始改变历史,下面就靠自己推演了。
把资料运用起来,真实感自然而然就充实在其中。
比如我查了资料。知道了当时的人们的称互相之间的称呼,称儿子叫哥,称女儿叫姐。在外面见到朋友,叫表字,不会直接叫名,那不礼貌的。宋代见到女子喊声小娘子,不能叫小姐,会挨巴掌的。
如此一来,真实感是不是就有了?
我们从身边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人物交流,慢慢的把一个世界给撑起来。
像我们这边在唐朝,商议国家大事的时候,皇帝坐着,臣子们也坐着。而到了宋朝不行了,宋太祖把座位撤掉了,君臣议政的时候,臣子们得站着。到了满清,有事没事出来说话,先跪在说。
对这个细节上面的话,就是注意言谈举止上的细节。
再比如说我们吃喝的茶叶,汤之前的茶叶是什么?加葱加酱加盐加糖。唐之后的呢?宋代的压成团茶,他不炒,喝的时候弄成粉。就像现在是日本茶道类,磨成粉调和,叫抹茶。
之后呢,更省事儿了,不搞这些团茶,不搞这些茶饼的,直接就是把它搞成散茶,炒一炒炒青了,密封起来,喝的时候冲开来就行了。
比较差异的变化,饮食的变化,然后就抓住这个变化,什么时候做什么事吃什么喝什么,这就是真实感。
宋代之前少炒菜,宋之后有铁锅,炒菜就多了,所以真实感的营造技巧就是从身边做起,从细节做起,从对话做起,然后呢,情节要符合逻辑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