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剧《隐秘的角落》的热播,使得作为推理小说存在的原著《坏小孩》也逐渐卷入了讨论的话题之中。在这其中,关于情节增删、故事原型、作者背景等话题与一贯的改编作品一样,大量充斥着媒介的视野。不同的是,这次的比较中掺杂了一些关于文本上的争议。即便是从一个几乎面目全非的影视改编项目上讲,我们仍旧能够看到作者紫金陈的大胆与野心,对于故事情节的拿捏与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堪称一绝。其文字构造下的故事实则更胜一筹,紧密编织的情节中甚至没有任何多余的词句,一切都连贯而直接的冲向故事核心。在他的故事中不存在隐秘的角落,一切都过于彻底地暴露在文字表面之上,所以他有时过于“突出”的文笔及形容有时甚至像他卓越的故事一样,可以轻易触动读者的“雷点”。
原著小说的观感更像是一部电影的分场大纲,每一个章节就是完整的一场戏或是一段场景。从过往的作品看来,作者紫金陈并不是一个非常擅长塑造人物的作家,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不乏有许多呆板乏味的主人公,但是在这部小说中,他出乎意料地勾勒出一个残忍的、过于“鲜活”的小男孩。由男孩的心理活动和男人的行为活动两条分支并行,作者运用叙述结构上的技巧将真相背后的动机、将观众带到故事的终点,并巧妙地利用动机背后的人性成功满足了读者的胃口。
紫金陈作为一个网络写手,其以天涯论坛的写手成长起来的背景,让“眼泪如兰州拉面般的流淌”这样的形容看似更加合理化——在我看来这着实是一个误会。媒介无法决定艺术作品的水准,更不能决定其思想水平的高低。作为推理小说,它首先是以文学作品的身份存在的,而不限于以怎样的方式出现在读者眼前。随着网络的发展,我们更不能用一种古早的眼光看待当今的文学作品——推理小说与常规的文学作品本身就不一样,推理小说强调庞大的情节之间严丝合缝的扣合,华丽的诡计在诡谲多变氛围之下的不断反转,鲜活生动的人物塑造,以及一个个真相的揭露才是牵引读者从第一页找到最后一页的动力。
其实,这种被不少人诟病为“重故事轻文学”的写作在国内外都不罕见,包括日本的岛田庄司与东野圭吾,他们在推理小说的文字描述上所下的工夫不及故事的十分之一,但是在诡计与社会和人性之间的连接却格外深入。毕竟许多推理小说家都是理工科毕业,从整体的故事结构到情节逻辑再到细节之间的编织都体现出优越的理性思维(这也是侦探小说的“先天性限制”),大多数时候,故事可以服务于一切,也高于一切。大片的描写渲染,任何不影响情节走向的文字段落都可以被忽略不计。但这决不意味着故事的灵魂可以附着于干瘪的文字之上。一个好的文学作品一定是能够让人读下去,甚至是吸引人读下去的,这取决于文笔,但又并不绝对限定于文笔,作者对于故事框架,情节逻辑的把握也对故事的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故事与文学之间的博弈,事实上早已越出推理类型小说的范畴,迅速扩散到当下通俗文学的主流中。随着时代的发展,阅读方式的改变,故事在某种程度上仿佛已经超出常规的评判范围,文学与故事之间曾经那样紧密连接如今却趋于分离。对读者而言,也许在阅读一部真正好的作品时,当一切既定的评判标准在一个个被轻柔触碰的瞬间融化时,阅读的意义才得以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