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题材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现实之思 (古代题材网络小说)

古代题材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现实之思 (古代题材网络小说)

近些年,网络小说创作日益壮大,但浩如烟海的数量和动辄百万字的篇幅让读者难以全面贴近网络小说的文本,反而是众多成功的影视剧改编作品,让我们对网络小说有了更深入的“阅读”,也通过这种方式的“过滤”,让网络小说佳作凸显出来。细数近年来引人注目的古代题材影视作品,不少就来自网络小说改编。从较早的《步步惊心》《甄嬛传》《花千骨》《琅琊榜》《锦绣未央》《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楚乔传》,到近几年的《香蜜沉沉烬如霜》《庆余年》《有翡》《锦心似玉》等,不胜枚举。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受到众多观众的追捧,很重要的一点还是来自于网络小说突出的代入感。剧中主人公的性格命运引起了当代观众的感同身受,是一种共情效应。一方面观众与影视剧中的人物共情,与之同呼吸共命运,另一方面,共同欣赏某个或某类作品的人们也可能结成新的群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同好社交圈。

其实,由文学艺术作品的代入感产生的共情效应自古有之。比如,有读《牡丹亭》《红楼梦》成痴竟为之身死的读者,如邹弢《三借庐笔谈》中所记:“闻有某贾人女,明慧工诗,以酷嗜《红楼梦》致成瘵疾。当绵惙时,父母以是书贻祸,狠而投之火,女在床乃大哭曰:‘奈何烧杀我宝玉!’遂气噎而死。”还有当年因为喜欢《儒林外史》,在上海和南汇,以张文虎为核心形成了文学沙龙,大家就《儒林外史》进行评点交游,互相切磋。而吴吴山三妇合评本《牡丹亭》更是个有趣的例子,“三妇”实际是吴吴山的三任妻子:陈同、谈则、钱宜。陈同爱好《牡丹亭》,尝作批语,未及完婚即感伤而亡。吴山娶谈则,见陈同所评《牡丹亭》,感慨万分,续评其上,后也感伤而亡。吴山续娶钱宜,继续完成评点,三妇隔着生死时空因为《牡丹亭》互相对话,成为一段佳话。

可见,能够代入更多是因为理解的同情,因为触及了读者当下的切身问题。在遥远的时空,陌生的庭院,那个人物经历着与平凡的你我不太一样的人生,但奇妙的是,其中的幸福与烦恼、成功与失败,却都能找到我们自己的影子,特别是女主人公们波折精彩的人生,也代入了我们平凡而琐细的现实之思。

爱情幻想

在这类影视剧中,对现实处境中女性爱情的不如意大多并没有正面展现,反之,大部分古装改编影视剧中的爱情都呈现出一种理想化的状态,是一种类似“白日梦”般的弥补和满足。无论女主如何强大独立、聪慧通透,在爱情上却都有着同样不切实际的梦幻追求。“一生一代一双人”,纳兰性德的这句词在网络古言小说中被一遍遍重复,成为了“爱情信条”,这固然超出了词作者最初创作的设想,而这种爱情的“粉红泡泡”也延续到了古言小说的影视改编中。在这些剧中,爱情对女性人物很重要,是其生活底气的根基所在,甚至成为人物“存在”的根本逻辑。当然,随着这类作品的逐渐发展演进,剧中爱情的重要程度也在弱化,以夸张的方式呈现爱情的作品变少,但爱情始终是这类影视剧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剧中女主爱恋的对象,往往都是“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的优秀男子,这样的男主又注定爱且只爱女主一个人,对爱情的忠诚是其必须具备的品质。在此基础上,男主尊重女主,又无比强大,随时可供依靠,具备了完美爱人的品质。比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的夜华,贵为天界太子,却只爱人间平凡的素素,守着素素抛下的孩子,辛苦抚养孩子长大,坚持等待,不受任何诱惑的影响。当知道上神白浅就是自己心心念念的素素后,主动示好,倾心守护,爱得深沉,为守护甚至可以拼上自己的性命。在《香蜜沉沉烬如霜》中,身份贵重的旭凤为了花界的小仙女锦觅,甚至放弃高高在上的天界尊位,堕入魔道,为了追寻爱人虐身虐心,这样的爱情只能存在于神仙身上,确实更像是一段神话传说。我们看到,这些爱情故事的细节尽管各不相同,但基本都是如出一辙的情深不移、白首同心。在这样美好极致的演绎中,女性们找到了自己理想爱情的样子,得到了弥补性的满足。

女性观众将自己一次次代入主人公视角,体验绝美爱情,无非是因这样纯粹而忠诚的爱情关系在现实中难以获得。或许平凡的自己难以如小说中一样获得优秀男子的青睐,或许现实中的爱情并非总能称心如意,或许太多的世俗纷扰掺杂在其中,我们实在很难全身心投入到一场纯粹的感情中去爱个痛快。总之,有太多顾忌、太多限制、太多不如意,女性关于爱情的美好幻想总难在现实中完美达成,只有在小说中去弥补这样的遗憾,这也是以爱情线为主的影视剧常拍“长销”的一个原因,美好爱情的小甜饼总是有观众需要的。

父辈缺位

除了爱情这个重要的情感代入点,古代题材影视剧中其实还有很多内容也是可以引起当代观众深刻共鸣的。其中,在探讨家庭伦理关系方面,“父辈的缺位”就是一个尤为突出的话题。我们可以看到,网络小说尤其是古言小说中,虽然父亲扮演着重要的家长角色,但是往往处于被谴责的位置,“不负责任的父亲”是很多古言女主悲剧的根源。《九重紫》中窦昭的父亲优柔寡断,妻子与情人两边都要,导致了发妻的自尽。《金陵春》中周少瑾的父亲虽然相比之下还不算太糟糕,但把两个女儿放在岳母家长大,自己却娶妻另过,也并不称职。古言小说中的父亲往往都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大男人,在他们看来,妻妾子女问题都属于内宅琐事,不值得留心在意。而改编影视剧中,这样的设定得到了进一步延续。改编自小说《庶女攻略》的《锦心似玉》虽然对此有所淡化,但还是展现出了原作所描绘的“不合格父亲”的形象。十一娘的父亲,是一个无情无义、缺乏责任感的父亲,背靠祖上家业的荫庇,一味享受,对内宅妻妾的争斗无意调和,对庶子女不闻不问。而庶女小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更是描绘了一个在妻妾之间摇摆不定、无法周全的矛盾父亲形象,虽然盛纮似乎并没有如其他作品中的父亲那般无情离谱,对自己的子女还有着一份关爱,但明兰等几个子女自幼所承受的扭曲人生,其实与这位父亲的不作为亦有着莫大关系。

总之古装题材的影视剧中,常会有这样的父亲或父辈人物,而他或他们的存在并不仅仅用来作为痴情完美男主的对照组,更反映着现实存在的社会问题,因此也更能给观众带来深刻的代入感。父辈缺位造成的情感缺憾等也是现实中的热议话题,“丧偶式”婚姻、“留守儿童”,作为观剧主体的年轻女性也正是这些现象的亲历者或关注者。透过古代更为严苛的家族伦理和一夫多妻环境,将这样的社会问题变相地反映出来,自然能够得到更多发自内心的共情。

同辈压力

在这些改编作品中,所描写的大多为大家族的故事,因此主人公往往会有不少兄弟姐妹。无论是亲兄妹还是旁系兄妹,都因为一定的血缘关系而有了交集,从而生出更多故事枝节,这也让独生子女居多的新一代通过观剧体会到了陌生又熟悉的同辈间的相处问题。温馨的亲情时刻固然令人向往,但兄弟姐妹之间的隔膜和竞争也很容易让观众代入其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女主与三个姐姐一同接受教育一起成长,其中的竞争与钩心斗角在所难免。为了能够跟宫里出来的孔嬷嬷多学些规矩,姐妹互相“别苗头”,及至撕破脸皮大吵,最后虽然都被训诫,兄弟姐妹应“同气连枝,共荣共损”,但姐妹几个的竞争却从未停歇。《锦心似玉》描写的庶女竞争则更加可怜可悲可恨,为了能够摆脱嫡母的辖制,摆脱庶女任人摆布的命运,庶女们又都竭尽所能地讨好嫡母,互相拉踩,甚至为了一个续弦的位置不择手段。甚至还有作品中描写的姐妹竞争更加险恶,姐妹间的争夺达到了你死我活、不死不休的极端程度,颇为狗血夸张。

从兄弟姐妹的关系也能令观众联想到当下青年日常所面临的同辈压力,尤其是优秀同辈取得的成就所带给自己的心理压力。年轻人更愿意用“内卷”这个词来指代同辈间的过度竞争,虽然清楚竞争的消耗,但是置身局内,在压力之下的无奈与焦虑也是真实的、无可回避的。这些在影视作品中得到了精准的折射,并通过戏剧的手段进一步夸张而丰富地展现了出来。

职场艰辛

大部分古代题材的改编影视剧,虽然原作设定大多为架空背景,但改编后基本还是尽力赋予了其一个实在的历史背景。比如《甄嬛传》,本来是架空历史的朝代“大周”,改编为电视剧后就巧妙地改为了清朝的雍正时期。这些影视作品中的整体氛围设定仍是传统的封建伦理社会,所以对女子的控制非常严苛,行动没有自由,较难实现职业女性式的描绘,但并不妨碍这些作品通过别样的方式展现女性“求生”的艰辛。

比如,困守在内宅的女性们整日并非无所事事,出嫁的妇女执掌“中馈”,每天议事决断,赏罚分明,保证着一个家庭上下的正常运转,而男人在外的迎来送往、上下打点也全靠女主人在内妥善安排。未出阁的女孩也不是每天过着随心所欲的千金小姐生活,她们每天要晨昏定省,女工针织,琴棋书画,进学抄经,样样不能少。这一点倒是与《红楼梦》中薛宝钗的每日忙碌如出一辙,宝钗每日要到贾母、王夫人等长辈处承欢陪坐,然后到各个姐妹以及宝玉房中闲话一番,各处都应候完毕了才是自己的时间,还要做女红直至深夜。这样枯燥辛苦,强度不亚于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再者,各种是非恩怨也在耗费着内宅女子们的心思,婆婆儿媳、正妻小妾、嫡女庶女、丫鬟仆妇各个方面都在钩心斗角。所以,这些影视剧中的女性生活一点都不轻松,而要在这样的群体中脱颖而出,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其中的鸡飞狗跳实际上将职场中人际冲突的一面提炼放大加以突出了,更何况还有宅斗的升级版——宫斗,那则更是一个“修罗场”。观众在观看这些剧作的同时,也在其中体察人情物理、为人处世之道,同时也从人物的教训中得到警示,保持清醒和本心。

可见,这些改编影视剧虽然是古代题材又来自网络小说,却并不是脱离现实的空中楼阁,其中还不乏现实的代入感。观众在主人公身上发现了自我,反观自身的处境和困惑,尤其是年轻一代,通过层层代入互相取暖,一方面在精神上得到了一定的慰藉和弥补,一方面也通过影视剧中提出的问题,思考现实中的解决之道。

声明:本文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收集,仅供学习与参考,测试请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