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艺术的力量?和娃读了这本书,艺术真没有那么遥远
作为80后,我一直有一个遗憾——自己不太懂艺术,也不太会欣赏艺术。
生了娃以后,想着一定要给娃补上这个方面。奈何我家娃从小就不爱画画。我也买了很多艺术书,但他也是兴趣缺缺。
最近我和娃一起看了《烦恼了就去美术馆》,两个人都非常喜欢。娃看了觉得能够解决自己实际生活中的困惑,我自己也被疗愈。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体会到艺术真的没有那么遥远。
整本书的架构并不复杂。二年级的小女孩小雅,在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比如,为什么别人的妈妈都比我的妈妈好;为什么好朋友赢了我会不开心……她去了美术馆在M博士的帮助下看一幅幅展览,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在这过程中,她也学会了各种各样的美术知识,比如了解了如何看作品标签、分辨不同艺术流派等。
而我和娃喜欢这套书,最喜欢的还是那些美术作品背后的故事。
故事疗愈: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烦恼
也许是因为儿子是小学二年级,和故事中的小主人公小雅的年纪正好相同。所以,小雅的那些小烦恼,我儿子基本上都有。
比如,小雅会在好朋友赢了自己的时候感觉多多少少有些不舒服。我儿子也会有。
就在上周,我约儿子的同班同学来家里玩switch,事先跟儿子说好了作为小主人要注意礼让同学。可是,当玩马里奥赛车的时候,同学超过了我儿子,我儿子有些心理不平衡,大喊大闹要求换游戏。
后来,我和儿子一起看了《烦恼了就去美术馆》中梵高和高更的故事,为这两个著名艺术家之间的友谊而惊叹不已,为他们的分道扬镳而可惜不已。儿子看完也若有所思。正巧儿子的学校正在搞阅读节,这本书恰好对白形式,我们俩还以亲子阅读的形式读这一段,效果不错。
而苏东坡和黄庭坚之间的友谊更让人动容。两个好朋友虽然经常彼此调侃对方,但却各自有各自的精彩,同时相信自己并不差,也会由衷的祝福自己的朋友。儿子看完了这几幅画,虽然没说什么,但我相信,他肯定走心了。
不仅儿子有收获,连我也被疗愈了。
在这本书的第1个故事中间,主题是“为什么别的妈妈比我的妈妈好?”其中展示了很多作品,有高贵大气的圣母像,有温柔如水的慈母像,也有落寞而不被理解的小女孩的画像。
而我感触最深的是那个硕大的蜘蛛妈妈。它隐喻了现代社会中三头六臂的母亲。她们在职场家庭中忙得团团转。她们也许不是完美的母亲,但却竭尽所能。
儿子上二年级,他和小雅一样有时候会很慢,很多时候我会呵斥他,接着是我自己非常难过和自责。我看了这幅画,告诉儿子:“妈妈并不是很想吼你,其实你很棒。妈妈只是有时候太忙了,太累了,妈妈也只是一个普通人。”儿子回答:“我早就知道了。”
了解艺术:藏在故事背后那些特别的艺术知识
除了精彩的故事,这本书在字里行间中还告诉了我们非常多的艺术知识。
比如,几乎是每一幅画,就是都会借M博士之口告诉我们这幅画的作者,所属的国度以及相关背景知识。
看了这本书,孩子自然而然的知道了莫奈是印象派,喜欢画睡莲;马蒂斯是野兽派,用色鲜艳大胆;毕加索是立体主义,强调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
这本书还告诉孩子们去留意艺术展览中的标签。比如,梵高和高更一起在黄房子创作时,他们的很多作品的标签标注的是1888年。但我们留意的画家们在那个时刻发生的事情时,再去看这些作品时,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比如,不同的画画,在不同的背景上也会呈现不同的结果。中世纪的教堂上有天顶画,抬头往上看会收到震撼。有画家喜欢墙头绘画,风格看似潦草,但其实别有一番风味。
学会思考:好问题引领我们欣赏艺术
在这本书中,M博士引导小雅去欣赏艺术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提出问题,有时候甚至让小雅自己来提出问题。
比如。小雅在看圣母像展览的时候,M博士就问:如果是她是画家,她会怎样去画呢?这其实是一种换位思考,但是也会去引导孩子们思考。进而带着思考去看展览。
我也用同样的问题问了儿子。儿子的回答让我啼笑皆非——我画画不好,所以我不会画圣母像。
真希望我和儿子看完整本书之后,他能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回答—— 艺术是一种表达,我们去了解艺术的过程,共鸣要比知识重要。
所以画得好不好,也许也没有儿子想象得那么重要。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作者一下
打赏 “首席”打赏官正虚席以待!坐标魔都,一个爱读书、有态度的职场妈妈。
关注 烦恼了就去美术馆¥60.2起 去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