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躲在月球,军队冰冻复活?——《科技掠夺行动》
如果有天你在路上走着,遇见一个人,他和你说你有个机会可以一夜暴富,成为百万富翁,但是需要玩一个游戏,这时你会不会参加?没错,这次要聊的不是《鱿鱼游戏2》,而是《科技掠夺行动》。
虽然这是个距今快80年的尘封往事,但如果你结合现在中美的贸易战,大国之间的博弈,就会发现一切都是有因有果,世界能成为现在的样子,都是必然。
书的装帧包装充满着揭秘尘封档案的感觉回形针行动
当年美国政府就面临着这样一个机会。在二战末期,第三帝国面临分崩离析,美国的官员认为纳粹的那些科学人才可以为自己所用,实现科技的进步和新领域的探索,于是乎一个名为“回形针行动”的计划浮出水面。
先解释下为什么会叫“回形针行动”,其实看英语比较直观,paperclip,纸夹子,纸比喻的是纳粹留下的科技成果,一旦战败,这些武器和科技必定像一堆飞纸散落各地,要想很好收集这些纸,唯有回形针!
如果你想知道为什么美国会对纳粹的科技虎视眈眈的话,枯燥的数据也许很难说明,有一部电影也许可以从侧面来解释纳粹当时的科技水平。那就是《钢铁苍穹》,电影讲述了当时纳粹在战败之际,利用反重力科技在南极将一支部队送上了月球,并在月球上发展科技,妄图反攻地球。剧情听上去有点扯,但是纳粹当时的科技确实领先了不少。
而在国际层面美国则还是扮演着正面角色,在雅尔塔会议上,美英苏三国首脑一致同意,不会与纳粹德国做任何交易,所有战犯都应受到审判。讽刺的是,除了美国的“回形针行动”外,英国有“外科医生行动”,苏联有“奥索阿维亚基姆行动”,都是以招募纳粹科学家为主要行动准则来发展本国的科技。本着“有拿不拿猪头三”的原则,大家都掠夺,我也掠夺一点怎么了,呵呵,这就是世界本来的样子。
对比下人数,美国招募了1600人,英国招募了一百多人,而苏联最生猛,一共招募了2500-3000人。那为什么最后苏联的科技并没有突飞猛进呢?翻了下资料,还是在于对待人才的态度上。《科技掠夺行动》里介绍了美国的招募科学家的过程,先是走访,摸清楚科学家的性格爱好,然后是礼貌邀请,到了美国后甚至给他们编制!比如冯·布劳恩最后还成为了NASA太空中心总指挥。而前往苏联的纳粹科学家们基本都是在监禁下进行研发工作,没有田园咖啡大别墅,有的只是冷冰冰的枪杆。所以自然无法贡献更多。
太空明星:冯·布劳恩
再说回冯·布劳恩,应该算是“回形针行动”的代表人物,他领导设计的火箭第一次把人类送上了月球。但他一生都想洗白自己党卫军的身份,写科幻小说,录制迪士尼的节目宣传“太空梦”,在帮助美国实现太空梦之后,冯·布劳恩退出编制,成为了国防承包商,还与世界各地首脑会面,如甘地、胡安·卡洛斯等,然而他越是拥有“现充”的人生,关于那段纳粹的历史就越想萦绕在他周围,在他临终前,福特政府曾提议授予他美国总统自由勋章,当时福特总统的高级顾问戴维·格根在一份备忘录里写道:“抱歉我无法支持授予前纳粹分子自由勋章的提议,纳粹德国正是利用此人所研制的V-2火箭对许多座英国和比利时城市轰炸,造成大量无辜平民伤亡。战后,虽然他对美国做出了宝贵的贡献,但坦率得说,他已经获得了所能获得的最好报偿。”
我最喜爱的电影导演之一库布里克有部电影《奇爱博士》里有个疯狂科学家的形象,就是来自于冯·布劳恩。
特别是那场经典的“我的元首,我可以走路了!”已经不是隐喻,而是明嘲。事实也是如此,对于冯·布劳恩的揭露一直伴随着他的人生,没有停止过。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时期,曾参与了对于冯·布劳恩的审问和招募工作,此书中并没有涉及,不知道是删减还是遗漏,不敢妄加揣测。
人体冰冻复苏
我们已经在众多科幻影视作品里看到过宇航员经过冷冻舱后复苏的场景,而纳粹已经在二战时期研究这一技术。书中专门介绍了一个犹太医生,亚历山大。二战时期他正好在中国教书,后来作为几家野战医院神经科的主管,负责照料伤员。后来亚历山大获得了美国的工作机会,并成为了美国公民,德国投降后,他接到了负责调查纳粹医学罪行的任务。通过前往德国调查发现了种种迹象表明纳粹在做人体实验测试冰冻复苏的效果。
纳粹当时是不是为了卷土重来研究这一技术已经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为了这一技术无辜牺牲了许多人,科技的进步不是胡作非为的借口。
总结
《科技掠夺行动》包含了许多细枝末节等待读者去慢慢发现,如果你对二战感兴趣,如果你对国际关系充满好奇,那在这本书里或许能找到一些答案。不过最后不妨再思考一下,如果你在当时,面对这漫天的纸片,你会怎么做?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作者一下
打赏 “首席”打赏官正虚席以待!只是不想成为脑满肠肥的中年人。
关注 科技掠夺行动(波士顿环球报年度非虚构图书;美国如何盗取纳粹科研成果并登上世界科技之巅)¥44.9起 去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