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兄难弟--Metal Proud 1:32 Panzerjäger Tiger (P) “Ferdinand” 斐迪南重型坦克歼击车
距离上一次评测文章过去半年多了,半年里发生了太多的事情。说到圈内模友们比较关注的一件事,那就是FOV/MP品牌的一颗古老卫星,也是年度话题之王,1:32的斐迪南终于出货了!今天,就来展示评测这台吸引了无数目光与口水的“南哥”。
难啃骨头
关于费迪南德•保时捷博士与元首的基情,夭折的保时捷虎的悲情故事,斐迪南/象式坦克歼击车的技术特点,在之前的多篇评测中,已经有所介绍,不再赘述。
先扯个闲篇,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这样一台传奇的钢铁巨兽呢?可能很多朋友都是从游戏中认识的“废铁男”,形成了威猛、皮厚但脚软的印象。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斐迪南的表现究竟如何呢?
1943年夏,库尔斯克前线,一再推迟的“堡垒”行动终于开始。大家熟悉的德军部队,像武装党卫军的三个装甲掷弹兵师,大德意志师和503重装甲营等众多精锐装甲部队,在曼施坦因和霍特的指挥下,在南线取得了出色的战绩。但是,元首寄予厚望甚至不惜推迟战役发起时间也要等的斐迪南,却全部部署在了北线。
653重装甲歼击营1连3排的一辆斐迪南,撤往卡拉齐夫途中,1943年7月。可见经历过战斗后的车体侧工具箱已经不见了。装备了斐迪南的653和654两个重装甲歼击营,在前线组成了656重装甲歼击团。同时,656团还接受了装备“灰熊”的216突击坦克营和装备了B IV型遥控爆破车的313、314无线电遥控装甲连。作为库尔斯克北线主攻箭头力量,656团和505重装甲营配属给了莫德尔指挥的第9集团军。
装备斐迪南的重装甲歼击连编制图,来自知乎作者C4 Design。注意最后的斐迪南/象式抢修车和三号弹药运输车在库尔斯克战役期间尚未装备。在后世的战史资料中,莫德尔对“堡垒”行动的态度是反对的,理由很充分:对面的苏军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已经做好了充足的防御,德军已经失去了战役发起的突然性;中央集团军群对面和库尔斯克突出部北线侧翼的苏军部队更为强大,进攻不易,更需小心。在战役开始后,莫德尔也确实是这样做的,他将他的进攻部队做了纵深配置,留有相当多的主力部队后续在突破口逐渐发起持续的攻势。7月5日当天,第9集团军有三分之一的师未参与到“堡垒”行动的攻势中。作为一名防守大师,莫德尔的这一谨慎行为,似乎是有一丝对德军进攻的悲观前景预测,与对后续潜在苏军反击的应对预判。北线相对谨慎的战略意图,导致了656团的斐迪南,并不像南线的虎式那样,有更充分的舞台来展现威力。
库尔斯克南线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坦克大战,但北线却没有这种规模的激烈战斗。1943年6月建立的656重装甲团并不是一只常备部队,这支部队就是为了库尔斯克战役的攻坚任务而成立。除了两个营的斐迪南,还有用于摧毁防御建筑工事的灰熊突击坦克和开辟雷场通道的遥控爆破车。某种意义上说,这支部队干的是重装突击工兵的活计,所以国防军最初将斐迪南划分为隶属炮兵的突击炮部队也不无道理。但同时,一支部队中三种主要技术兵器的奇怪组合,也加重了后勤的负担。让人不理解的是,斐迪南为什么会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充当开路先锋的角色,进而造成它糟糕的表现。
第314无线电遥控爆破装甲连的博格瓦德B IV B型遥控爆破车,1943年6月。远处的斐迪南正在进行迷彩涂装。 遥控爆破车与653营314号斐迪南。在扫雷技术方面,德国人没有采用二战中常见的扫雷犁方式,而是使用了遥控爆破技术,与当下的无人驾驶技术应用不谋而合。德意志黑科技再次领先世界~从1943年的战场态势来看,斐迪南无论是面对西方盟军还是苏军,其装甲防护水平可谓坚不可摧,88mm的Pak43/2也是德军威力最大的反坦克炮。德军高层选择斐迪南来作为突击箭头,与其说是痴迷于这种超级武器带来的局部优势,不如说是在德国尚未总动员的情况下,不得已的将宝贵的重型坦克资源充分利用的无奈之举。如果将这些斐迪南全部换成虎式,那可能会达到甚至超过现有的成绩。造成这一切的,还是德国军工生产混乱的体制,以及背后的深层政治因素。
1943年5月,最后一辆斐迪南下线。7月,89辆斐迪南投入战场。而直至1944年1月,国防军陆军武器局才完成了后方仅剩的1台斐迪南的测试报告。就库尔斯克战场而言,战场的武器应用层面,斐迪南的火力可以被“犀牛”自行反坦克炮平替,战场生存能力二者有差距,但后者后勤会轻松很多。重甲突击则可以由灰熊或者虎式替代,反正再硬的装甲也只能挡一挡直瞄火力,挡不住航弹地雷大口径支援火力,倒不如考虑一下后者的机动性和后勤优势。从战略层面来说,德军的“堡垒”行动一再拖延,已经失去了战役主动性,却妄想着复制战争初期闪电战、钳形攻势的辉煌,并且没有对当面苏军实力的正确认识,可以说是未战已败。德军指挥群体心态上下各异,意大利战场的后院失火,加速了这一过程。斐迪南在这样的情形下投入实战,表现不佳理所应当。
在后续的战斗中,斐迪南在撤至尼科波尔的防线,乃至后续在意大利和东线战场上,仍然取得了不少战绩,但其机动性差,后勤维护困难的缺点也暴露无遗。平心而论,斐迪南是一台高度特化的武器,在德军占有优势的进攻战中,它能够充分发挥优势;而当德军进攻受阻或是转为防御后,机动性缺陷是导致其很难派上用场。在更为高效的美国和苏联军工体系中,这台车或许根本就不会生产出来。某种意义上,模型和游戏爱好者还要感谢这台优缺点十分鲜明的传奇武器,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
难念的经
聊聊关于斐迪南的两个论调。
前线的苏军士兵是否害怕斐迪南?
乍一看是句废话,谁不害怕一个刀枪不入冲向自己的钢铁怪物呢。但是在我查阅的各种资料中,这个问题出现了两种答案。有人说斐迪南对战场上苏军士兵的士气造成了巨大打击,以至于无人敢接近,对接触到的德军无炮塔车辆一律上报斐迪南。有些资料却记载苏军士兵接受了反坦克战术训练,战场上他们训练有素的躲避斐迪南,而打击后方跟随的掷弹兵。其实这两种说法并不十分矛盾,都表明了斐迪南对苏军有冲击,但没到一见面掉头就跑的程度,该打还是得打。这也引申出了第二个传言:
斐迪南因缺乏机枪等轻武器,被苏军步兵攻击损失惨重?
这个传言广为流传,几乎所有中文互联网资料都是这么描述斐迪南在库尔斯克战役中的糟糕表现,而后面象式加装了前机枪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但是,翻遍战史资料,我并未找到在对等作战条件下,斐迪南被步兵摧毁的任何一个战例。唯一的例外是653营3连333号车,它被苏军129步兵师连人带车一起缴获。据331号炮手卡尔•诺伊纳特(Karl Neunert)下士回忆:
被苏军步兵完整缴获的653营333号车“数天之后进攻陷入停顿。一个步兵上尉问我们还有另外一个斐迪南车组能不能晚上别撤退,他想让我们和他的步兵一起待在亚历山德罗夫卡镇附近的一片开阔地里,不然他们在夜里根本守不住。我们留下来了,天灰蒙蒙亮时,我们看见苏军步兵已经爬上了200米外的另外一辆斐迪南上。车子的舱盖是开着的!我们的步兵在夜里没打招呼就撤退了…”
不考虑坑爹的友军步兵,假如当时有机枪,或许能救他们一命。
在正常作战中,斐迪南是有步兵跟随作战的,敌军步兵近身攻击的风险并不比其他坦克更高。654营的车组们在战斗中额外携带了机枪,并有从炮管中射击的记录,但这也只是一种补充手段。至于发动机舱盖容易被扔上燃烧瓶,我只见到了苏军事后用501号车摆拍的照片。
苏军使用501号车摆拍燃烧瓶袭击车辆后浓烟滚滚的场景总之,斐迪南存在被敌军步兵攻击后难以反击的风险,并不代表库尔斯克战役中,斐迪南真的被苏军步兵近身攻击而束手无策,损失惨重。最大的损失原因,还是机械故障。
难绷的命
第654重装甲歼击营最初为第654摩托化反坦克营,成立于1939年9月。1940年4月改称第654装甲歼击营。最初仅装备轻型卡车和37mm反坦克炮,1942年换装了75mm反坦克炮,年底曾短暂换装过“黄鼠狼”II型自行反坦克炮,但很快在苏军的包围打击下损失殆尽,残部突围后被转移至法国鲁昂重建。
等待出厂的第一批斐迪南,1943年5月 654营501号车,法国鲁昂开赴东线前的训练,1943年6月。1943年5月,654营的人员到齐,所装备斐迪南陆续抵达。1943年6月,新任营长诺亚克上尉到任,随后率领全营于6月底抵达奥廖尔南部前线。
卡尔–海因茨•诺亚克 (Karl-Heinz Noak,1916-1978)少校,于1943年6月至1943年9月,1944年4月至1945年4月期间,担任654营营长,指挥654营参与后期西线战斗至战争结束。诺亚克于1942年1月获得橡叶饰骑士铁十字勋章,是一名优秀的装甲歼击车部队指挥官,于1944年9月晋升为少校。战后加入西德联邦国防军,最终军衔为中校。
1943年7月5日下午,诺亚克上尉因座车瘫痪而向其他车辆转移时,被苏军的迫击炮弹弹片击中肺部受伤。图上这辆三号坦克被召唤过来接上他撤离战场。654营在战役一开始就失去了自己的营长,只能各自为战。
654营501号车为1连连长汉斯–约阿希姆•维尔德(Hans-Joachim Wilde)中尉座车,上面三张图片为501车组的全体合影。戴大檐帽的军官是车长维尔德中尉,他的右臂上佩戴着两枚坦克击毁章。
1943年7月5日至12日,库尔斯克北线,第9集团军的进攻,围绕着波内里(Ponyri)村展开,这个小村子因为拥有着奥廖尔–库尔斯克铁路线上的枢纽车站,而成为双方展开血战之地。战斗中,654营加强配属给了第86步兵师。凌晨3时30分开始,在数百架斯图卡的轰鸣声中德军开始了长达10分钟的炮击,到3时40分,以654营2连温德斯特尔军士长的631号车和另三辆斐迪南打头,656团展开了进攻。
654营2连611号斐迪南,进攻之前的留影,1943年7月6日。挡泥板已在前一天的战斗中损坏。然而656团的进攻之旅开头不顺,他们在穿过雷区前行时多多少少都被己方未标明的地雷所害,654营1连的14辆斐迪南有6辆触雷受损,包括522号车长在内的33人伤亡,2连和3连损失的斐迪南中大部分也是因触雷致履带损坏。由于车辆太重很难回收,这些斐迪南最后大多被车组破坏遗弃。
配合作战的B IV遥控爆破车的扫雷作用很有限,战斗中意外殉爆倒是经常误伤队友。 654营502号车与523号车,均为触雷后遗弃。1连在奥廖尔前线作战中一共损失了7辆斐迪南。501号车具体的作战经过已经无从查证。战斗结束后,它被遗弃在波内里车站外的雷区,左侧履带被炸断。维尔德中尉和车组判断无法回收后弃车逃生,并无伤亡记录。在后来的战斗日志中,维尔德中尉于1944年3月调往南方集团军群预备军官团。
苏军在缴获501号车后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到左侧履带触雷被炸断的状态,以及战斗室侧面被高爆弹击中,把数字“1”都掩盖了的痕迹。
侧面的工具箱空空如也。不知是车组当时试图修车,还是工具已经被缴获。
运至库宾卡的501号车,履带已经接好。
库宾卡测试期间的501号。这张照片被众多模型品牌封绘参考。
时至今日,501号还停在库宾卡(近几年移至爱国者公园)。它也成为了世界上唯一幸存的斐迪南原车。
模型评测
模型是以501号车为原型,接下来一些外观细节将通过历史照片、库宾卡馆藏实车等进行对比。
外包装
下方的是这次的外包转运箱,相比以前的箱子简单了很多。
包装盒,更换为上下分体的硬纸礼盒式包装。相比以前的封套+吸塑开窗盒,上了太多档次,也算对得起目前这个价位了。盒盖正面是产品官图和烫金字体的产品名字,侧面是模型信息和厂家信息。
打开盒盖,内衬为硬发泡海绵。模型主体挖槽,两侧还单独挖了几个孔。
再拿出上层的海绵,模型主体显露出来,两侧挖的孔是给配件收藏卡和兵人用的。不过厂家的经验显然不够,金属兵人应该挖个带形状的槽加以固定,而不是现在这样方形的洞。
熟悉的两条胶带还在,需要提着胶带来把整体拿出盒子。
保留了地台,但地台样式也变化了。
这次的车体固定方式不再使用螺丝,而是改为了旋扣方式,避免了过去软螺丝钉导致的滑丝拧不下来。
产品没有了纸质说明书,电子说明书在官方售后群里发送了。只有一张收藏卡,背面的信息,嗯,错误不少。车体10.5米长度,多出来2米多。车载配备的轻武器并不是MG-34,而是两把MP-40,654营自行额外携带的是MG-42,估计厂家是和象式搞混了。车组人员应为6人,包括2名装填手。
模型本体
这台车整体外形很不错,还原出了斐迪南庞大的压迫感。车身上各处小细节非常丰富,锐度也提升不少。涂装效果向来不是厂家的强项,这台车也不是很好看的三色迷彩,厂家尽力去还原了当时缴获状态时的黄绿条纹。厂家对于订购的玩家提供了三种程度的旧化选择。我这台是中旧化,可以看到在车身下半部分浅喷了一层旧化土。车轮部分颜色相比车身有些亮,略有失真和头重脚轻的感觉。
为表现此次斐迪南新品的特点,我把象式老货也拿出来做对比。可以看到涂装方面老货上下车身过渡的相对自然,但除此之外细节方面是全方位的落败。防磁涂层是在模具上直接开模的效果,比例偏大失真。
车体正面。斐迪南的驾驶员观察窗多了玻璃细节。车前两块备用履带位置存疑,历史照片上此处安装的是履带和木制千斤顶底座,千斤顶已移至车尾位置。象式的战斗室正面多了两道挡水檐,这是653营车辆独有的特征。
象式的炮口被堵上了,斐迪南的炮口制退器是贯通的。
车体背面。斐迪南是标准的出厂状态,左侧三个登车梯,右上角为增设天线座。右下方更换履带用的铁锤实车上已经消失。象式的下方登车梯更改为备用履带架。
相同位置以及和实车的对比。
车体后部下方。斐迪南这里是平的,可以确定是做错了,因为实车上面还有千斤顶安装的卡扣。实车上的各种随车工具都遗失了。
战斗室顶部。斐迪南车长舱门在象式上被改造成指挥塔,炮手的瞄准镜和滑盖细节有较大提升,战斗室顶部所有的舱盖都可以开启。
战斗室前部。斐迪南的炮盾和象式有明显区别,实际上,仅仅是后来象式改装的时候把炮盾前后反过来安装的。发动机顶部散热格栅的形制很还原,中央是进气栅,两侧是排气栅。斐迪南的两侧格栅是非独立舱盖,而是直接设置在车体装甲上的。
车前右侧。可以看到斐迪南到象式,前部细节改动很大。斐迪南的挡泥板上是原本备用履带安装的基座。前装甲上的铆钉做的也很规整。反观象式,上方铆钉开到的了装甲的上缘,下方的铆钉和防磁都糊一块去了。斐迪南火炮行军支架可动但运损了,象式是不可动的。
车前右侧。斐迪南的挡泥板上标注了字母N的标记,车后也有,这是654营库尔斯克期间统一的标志,意为营长诺亚克名字的首字母。象式将车灯去除,驾驶员和机电员的观察缝焊死,挡泥板上增设加强筋。
车体两侧。斐迪南的铆钉,射击孔塞锐度明显,而象式同样是被防磁涂层影响比较糊。
行走系统。注意因为特殊的动力结构,不同于一般的德国战车,斐迪南位于后方的才是主动轮,而前方的是诱导轮,但减速器位于诱导轮处。轮内测的是用于刮泥的铲刀。可以看出斐迪南的轮组由于活动安装,悬挂行程相比象式大了很多,结合金属履带有非常好的推车效果。斐迪南的主动轮和诱导轮使用了金属材质,推车时与金属履带摩擦会导致掉漆。负重轮的模具没有变化。
纵向扭杆悬挂装置没有变化。
斐迪南底盘上搞了限量编号,我这台是123/300。象式老款设计,螺丝孔位多些,履带是玩家自配的1:35的金属履带所以偏窄。
斐迪南在这里出现一个错误,使用了带有八字防滑齿的后期象式履带,并且履带方向装反了。实车上应用的kgs64/640/130履带上是防滑槽,公母履带的形制也不一样(梯形孔里的十字形状)。
配件
斐迪南的配件相当有诚意,车载工具,磁吸式炮弹架,金属兵人,金属炮弹,金属备用履带,金属天线,金属牵引绳。
站立兵人运损了,厂家补件很迅速,免费换新。
金属兵人总的来说有进步,厂家终于把五官画上了。兵人整个身体和四肢都很圆润,换句话说就是细节没有锐度。厂家在制作兵人时曾咨询我考证信息,兵人穿着的是绿色突击炮部队制服。领章与肩章包括二铁勋饰应该是使用的水贴,胸前的徽章能看出是一铁和突击章,但坐姿兵人的章没有分色涂出来。
拿其他品牌车长兵人来对比下,虽然有点欺负人,可以看到二者在细节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说明书中关于不同炮弹的内容 实物炮弹上不同旋转导环宽度 高爆弹与穿甲弹对比 高爆弹/高爆弹(延时引信)/破甲弹/穿甲弹/钨芯穿甲弹对比长88炮弹做的很用心了,黑色的39-1或39/43型穿甲弹(两者区别在于弹丸上的两道旋转导环宽度,分别用于新火炮和炮管膛线磨损的火炮),黄色的L/4,7型或43型高爆弹(区别与穿甲弹类似),绿色的39 Hl型或39/43 Hl型空心装药破甲弹(区别同上)。三款炮弹都是全金属制,模具也并不相同,穿甲弹要比另二者短,还原实物。破甲弹的撞击引信差异在模型上没有体现,厂家也不会单独再开模了。发射药筒上面的移印文字也是有区别的。有些炮弹的发射药筒上多了一道棱环,这在实物上并未出现,推测是用来辅助卡在弹药架上的。
磁吸式的弹药架,能够吸在车体内部。注意磁铁是粘上去的,容易掉。建议重新全部粘死,需要注意磁极。
车载工具细节还不错。U型拖车扣韧性尚可,安装时没有出现以往断掉的情况。
配件里这个白色的小玩意是炮闩。但说明书上给的安装方式是错误的,上下和前后都装反了。可以和美军测试缴获的Pak43对比下。
可动性
可动性相比老货象式,有巨大的提升。所有舱门都可开。数了数大概有11处。而象式只有4处。
后面抛壳窗,车顶的两个潜望镜小舱盖都可开。
车顶,炮手舱门和炮瞄镜滑盖可动。炮瞄镜随主炮左右联动。
车前驾驶室和机电员舱门可开,发动机进气栅舱门是磁吸式,可取下,主炮行军架可动可锁。
工具箱盖为磁吸式,可取下。工具配件安装时候需要双面胶或蓝丁胶粘在里面。
进一步把前后的磁吸卡子取下。
战斗室壳体可以取下,展示战斗室内构。坐姿炮手可以放到座位上。
迈巴赫HL120汽油引擎的空气滤清器。
插一个meng内构虎王,注意炮上的水贴文字复进筒和炮尾上的文字,咨询了模友was,上面的应该是棕色液压油的标识(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油品类型),下面的德文是拼写错误,少写了一个l,可能是液压油的压力限值,亦或是液压复进系统工作的压力值,也有人说是根据后坐距离计算后坐力的标识。炮身上这些无章法的胡乱掉漆效果看着很难受。
战斗室的内构。可以看到有安装弹药架的磁吸点。灭火器工具箱这些都在内壁上安装好了,后部有两把无弹匣的MP-40冲锋枪。乱点的掉漆同样很难受。非常让人郁闷。我看到这才发现我的弹药框少了一个,只能再次补件了。
尾部逃生门,按照实车方式,转动两根压条后,可以整个卸下来。
金属履带推车,调教的不错。但据说有些玩家的轮齿不齐,卡的不是很好,推车会卡。绝大部分人的轮齿推车后会磨损掉漆,我的也一样。
结构与材质
结构主体一览。战斗室壳体,底盘上围,炮管,金属履带为合金材质,战斗室地板和发电机内构,火炮内构,底盘为塑料材质。
注意炮闩的正确插入方式。
这个压条因为下面的零件装歪了,卡不进槽。
底盘这些做旧效果都不知道哪来的。
成品图
成品整体视觉效果还可以,两个兵人远看也能用。从后面逃生门往里看的内构视角拟真度不错。
总结
作为一篇模型测评,本不该讨论产品以外的内容。但是作为一名玩家,对这台模型以及厂商,还是有些话不吐不快。
最早的模具图早在2020年底,FOV厂家发布了斐迪南全新开模的消息,并公布了塑料模具的展示消息,给圈内玩家吊足了胃口。但在后续的三年半的时间中,由于各种原因,这台车一直没有成品样品问世,让人不禁感叹这台模型甚至比历史上的真车研发周期都长。
厂家官图直至今年四月份的北京模型展,这台样车才第一次和玩家见面。从厂家发布的官图上可以看出,战斗室正面的两道防雨檐,是653营车辆的特征。厂家号称专注考证,但却在如此漫长的周期中没有发现这样的错误,实在耐人寻味。
这台计划中的搭配兵人尚未发售,不过可以观察到炮闩的位置是正确的。再次证明说明书上的错误。
厂家为了增加把玩性,确实做了不少努力。比如前后导轮使用金属材质。但是,金属驱动轮的装配和比例出现了问题,齿比有偏差,齿过厚,最终导致80%以上的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导轮磨损掉漆。推车也需要磨合,或者说把齿磨薄后才能顺滑。
轻度旧化官图 重度旧化官图客观来说,这台模型的优缺点都很鲜明。可动性和内构算得上是成品模型中非常优秀的水平了。合金量和涂装旧化属于保持了FOV自身特点。合金兵人方面,厂家依然保持了一颗勇于尝试的心。最糟糕的还是品控,我自己的缺件补件可见一斑,十分怀疑出厂的时候有无质检。
模友滑溜的重涂过程图。厂家的喷漆只是一层,没有做这种底漆–面漆–高光–涂装的效果这台模型在2024年5月在FOV官网独家预售,过了近半年时间才实物发货。从包装的更改,销售渠道的独占,可以看出厂家对这台模型是寄予厚望的。但是产品在核心竞争力上达不到均衡的水平,而是优缺点过于明显。玩家们会容忍这些缺点而为优点买单吗?我说不好。很多FOV粉丝是享受折腾这台车乐趣的,但更多潜在玩家对于价格和效果以及预售方式都是踌躇一些的。
关于价格,大陆官网标价1598元,预售价格1328元,已售罄。目前官方渠道,可由香港官网或海外官网下单,售价1799港元或229美元。
参考文献
《焦土:苏德战争》[德]保罗•卡雷尔著/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
《库尔斯克会战》[美]戴维•M•格兰茨 [美]乔纳森•M•豪斯著/台海出版社;
《费迪南德/象式自行反坦克炮》[英]托马斯•安德森著,王行健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653重装甲歼击营战史》黄锴编译/重庆出版社;
《654重装甲歼击营战史》黄锴 从丕编译/吉林文史出版社;
《无敌88炮-二战德国88毫米高射炮、反坦克炮与坦克炮技战史》冯涛编著/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
《精德落泪:从北线之战看德军为何输掉库尔斯克?》开千岁著/微信公众号:循迹晓讲;
《库尔斯克黑洞——波内里最终章》卸坦力士著/微信公众号:芬里尔战史研究;
《钢铁巨兽:东线战场上的斐迪南/象式重型坦克歼击车》raingun著/raingun的装甲研究社。
所有模型评测照片为体现模型特点均为直拍无改,部分图片来自于维基百科等网络,如有不妥请及时告知。谢谢欣赏。下期再见!
本人文章中涉及图片文字,均为介绍模型玩具使用,非宣传军国主义,本人坚决反对纳粹和日本帝国主义等一切形式的反人类政体。可+ V: z z z w w w 17,去掉空格。仅为吸引更多玩家了解模型玩具使用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