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 索尼 (WF索尼1000xm3)

WF 索尼 (WF索尼1000xm3)

KingTsui

索尼 WF-1000XM5 降噪真无线耳机体验 - TDS REVIEW

TDS REVIEW 与 TDS 无心快语全部基于 TDS Studio 评分标准以及内容说明 V202402 进行。

本文所涉及型号在当时市场背景下的 KT MARK:

这是索尼 SONY 品牌在 TDS Hearroom 正式出现的第五十四个产品。

在 WF-1000XM4 时期,我们应该是在第一时间很快跟进了对于它的体验内容,且在固件更新、信号稳定性有所改善之后进行了完整的 TDS REVIEW(当时它还不叫这个名字)。但时过境迁,到了 WF-1000XM5,时代已经变啦(大声)!所以尽管我第一时间托朋友借来进行了体验,也在节目和回答里多次进行过分享,但终究没有完整的 TDS REVIEW。正好,索尼近期给 1000XM5 系列更新了配色,这个全新的玫瑰灰还挺有意思,不知道的还以为隔壁某厂上身了,于是买来做个完整体验。那么让我们开始吧。

包装与配件 | Package & Accessories

和 WF-1000XM4 一样,1000XM5 也使用了这种新的“环保”包装,包含了相当容易撕坏的胶贴和纸质封膜。内部空间分为两层,配件均位于下层,主要包括一条 USB-C to USB-A 短充电线和耳套共四对。

WF-1000XM5 上所附带的耳套是四对不同大小的“降噪隔音耳塞”,导管材料为和哥伦比亚套类似的稍硬的硅胶,耳帽部分则是聚氨酯泡沫材料,有一定程度的慢回弹。相较于最初的三重舒适耳套来说,它表面的光滑程度会更高,且在泡沫下层有一层硅胶衬层,能够优化它受到压力之后的形变保持。在出音口部分还额外有一层金属滤网。

WF-1000XM5 的“降噪”,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腔体的结构、主动降噪的处理和这个耳套共同作用来进行。由于充电盒内空间并不算局促,你也可以更换一些常规尺寸的第三方耳套,但是可能与耳道口耦合的不同而出现降噪综合能力变化的情况。目前能够兼顾原耳套隔音能力和声音提升的耳套很少,需要做到高贴合度,AZLA 的 SednaEarfit Crystal 系列算是兼顾得还比较好的一个。Xelastec 系列虽然耦合也没问题,但是对于 WF-1000XM5 来说声音提升并不显著。

设计、佩戴表现与声学结构 | Design, Fit & Acoustic Structure

WF-1000XM5 提供三种配色可选,最初发售时只有黑色与铂金银两个选项,在2024年下半年新加入了“玫瑰灰”配色。我们之前上手的是借自读者的黑色版本,黑色款没有什么可说的,就是纯度很高的黑。铂金银实际观感是有光泽度的银白色,与其叫铂金银不如叫珍珠白。玫瑰灰配色是最新购入的,实际观感有点像加入了一点比例玫瑰红的水泥灰色,或者说浅豆沙色?在暖色灯光下甚至有种隔壁某联名款系列配色的意思。我个人的喜好程度自然是黑色最高,玫瑰灰显然是有点看穿搭的。

充电盒的体积有所缩小,表面为磨砂处理,背部为配对按键和 USB-C 充电口,底部削平方便无线充电。上盖比底座在合上状态下似乎要稍微突出一点,不知道是不是品控原因。单手开合相当轻松,盖子松紧适中,耳机的磁吸力度足够,不过由于耳机结构的修改,使劲摇动时会出现非常轻微的摇晃问题。耳机取出难度不算高,但是由于面板四周一圈改为了光面,所以手上有汗或者有油,取出难度会增加。

耳机本体的基本设计样式还是遵循了 WF-1000XM4 的思路,但是结构优化大刀阔斧。首先是体积的缩小,尽管仍然是无柄的 buds 形态设计,WF-1000XM5 的整体体积是要比上代小非常多的。结合腔体曲线的重新调整,视觉观感还要比 LinkBuds S “瘦一点”。做工的廉价感见底了非常多,无论哪个颜色,看上去都不会有 WF-1000XM4 那种“环保材料”的观感(尽管反而真正使用环保材料不是 XM4 而是 XM5),看上去一体程度很高,前后腔体之间的缝隙也非常细,符合旗舰定位应有水平。

腔体内侧的改变也相当大,过去是相对比较平整的表面,而现在则结合了一定的人体工学调整,相对于耳甲腔的结构能有一定的贴合度。这个改进能够使原先那种依靠腔体足够大来“堵”上耳廓的做法变更为提高贴合性来维持被动隔音,友好程度高一些。腔体内侧的表面光面处理也对于增强贴合力有帮助。贴合程度的提升还对于佩戴识别传感器的工作准确度有加持,算是一举多得。额外再提一句,左侧的盲点结构会比往常更突出,便于视障群体操作。

总体上讲,这次 WF-1000XM5 的佩戴舒适度有了巨大提升,结合了 LinkBuds S 的小巧优势和 WF-1000XM4 的被动隔音能力,也提升了腔体质感,无论是佩戴稳定性、耳廓适应范围以及贴合程度都是比过去几代降噪豆都要好的。对于小耳廓来说,它的长时间佩戴友好程度提升尤其明显。现在,“降噪豆”确实可以称得上降噪“豆”了。不过由于腔体厚度的原因,我们依然不建议你侧躺佩戴它。

耳机本体支持 IPX4 级别防泼溅,可以应对小雨、运动出汗等场景。

腔体表面开孔主要有两处,面板靠下的开孔比上一代看起来要更有一体感,顶部的开孔则变得相当小。由于耳套口安装了滤网,所以耳机本体的导管口是裸露着的,如果你恰巧耳道出油多,那更换耳套时需要考虑带滤网款。腔体没有明显的气压平衡问题,被动隔音能力在佩戴友好的前提下也依然是它的优势。

操作与软件功能 | Control & APP

WF-1000XM5 的各项机身操作依靠于触控面板对于触摸动作的识别,它的面板与腔体的衔接是一体的,由于腔体结构的优化,现在你操作时不必担心会使得佩戴受到明显影响。然而,误触的概率其实还是有的。

它的操作逻辑默认是:左侧单击切换降噪,长按快速注意,多次点击降低音量,右侧单击播放控制,双击切歌,三击上一曲,长按语音助手,多次点击增加音量。这个默认逻辑其实跟很多主流 TWS 耳机并不相同,倒是整合了绝大多数常用操作,但是需要一定学习成本。好在通过 app 你可以进行自定义。相较于上代,它的识别精度还是比较高的,且反应速度比较快。

操作也有语音提示,默认提示的音量尚可,在非常嘈杂的环境会有一些不够响。不过,在 app 中你可以进行音量调节,还可以设置十五种语言的提示。

由于整合了佩戴感应器和陀螺仪,所以说 WF-1000XM5 是支持一些头部动作识别的。首先是佩戴识别,它的佩戴识别反应准确率是没什么问题,不过在摘下后的暂停会慢一点。

头部控制的逻辑和 AirPods 系列是一样的,适用于通话的接听和拒绝。同时也支持对于 Auto Play 的控制。智能免摘会根据你说话来实时暂停播放。这些就不赘述了。

在 WF-1000XM5 发布的时候,索尼的耳机控制软件还叫 Headphones Connect,当然,在24年底这个节点我们是以 Sound Connect 这个改名后的新东西作为参考。很多操作被整合到了二级菜单。通过 Sound Connect app,你仍然可以进行均衡器、360 RA 测量、操作自定义、固件更新等常见操作。

均衡器设置依然是对于五个频率点的 ±10dB 调节范围,同时还有 ±10 档的 Clear Bass 调节。预设均衡器还是那几个模式,也支持“找到您的均衡器”玩法。这些每个索尼无线耳机都过一遍,其实没有多少可以说的。

关于 Auto Play、Quick Access 以及各项智能功能,请您阅读 TDS Studio 出品的《索尼 LinkBuds Open 开放式真无线耳机体验 - TDS REVIEW》,我们有过详细的介绍和体验。

降噪/通透/通话 | ANC, Transparecy & Call

之前 WF-1000XM4 时代有很多人说它的降噪能力更多靠堵(被动隔音)而非主动降噪,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没什么问题,WF-1000XM4 进入降噪综合能力金字塔的 Skyline Level 更多是依靠它的综合降噪效果的,所谓综合,自然是主被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设计修改、方案升级之后,WF-1000XM5 的降噪综合能力如何呢?

首先,这次索尼给它搭载了 V2 集成处理器和 QN2e 降噪处理器,理论算力是有所进步的,结合六麦克风的系统,至少在 TWS 领域,硬件堆料是绝对的第一梯队。实际体验下来,它在低频频段的降噪深度是要比 WF-1000XM4 和 LinkBuds S 要稍好一些的,能感觉到对于低频稳定噪音的削弱要更进一步。频宽覆盖的有效范围跟上代 WF-1000XM4 比要稍宽一些,但是跟 LinkBuds S 比差不太多,你会感觉到人声的削弱效果是 Skyline Level 的平均水准,跟 AirPods Pro 二代比没有什么优势。不过对于刺耳的高频噪声处理得会更好,这也与它的结构有关。同时,对于突然大音量噪声的处理,WF-1000XM5 主观上比之前型号进步相当明显,不会有特别明显的延迟感了,这也与算力提升有一定关系。

耳压感方面,在 Skyline Level 一众型号里属于耳压感比较轻的,不过由于很大程度上靠堵,它的舒适程度在面对长时间佩戴时不一定每个人都有足够高的评价。底噪控制得还不错。它也仍然支持对于运动状态识别来进行降噪模式切换等的自适应功能。

抗风噪方面,按照索尼的介绍,WF-1000XM5 是有专门的风噪抑制结构的。实际体验下来,在开启降噪之后,无论是迎面风还是侧对风,它的风噪都控制得相当不错。不过,在环境音模式下,十档以上风噪对于声音的影响都还是比较明显的。我十分期待 LinkBuds Fit 能够在这方面做做升级。

环境音一如既往有20档可选,即使开到20档,自然度也是相对不错的。可以说从 LinkBuds S 之后,索尼的环境音自然度就已经来到第一梯队了,虽然你还是能感觉到低频和高频都有一定的衰减,是一个自然度足够但是略微偏向于人声的状态。它与 AirPods Pro 二代的那种相当还原的状态还有点区别。语音可用性足够高,不必担心说话偏闷的问题。同时你也可以开启人声专注,听上去会更加重视中高频。

通话方面,基于骨传导技术增强的拾音系统实际表现是这样的:在运营商网络语音通话环境下,通话的稳定性表现还不错,符合价位平均水准。收音音量在默认增益下属于中规中矩,通话降噪是算法痕迹比较重的类型,你能听到对于中高频的明显影响。

总体上讲,降噪综合表现是可以进入 TDS 降噪综合能力金字塔 In-Ear Skyline Level 的。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综合降噪深度、通透模式可用性、风噪控制及耳压感控制等方面,通话表现、通透模式自然度相较于过去提升明显,但也在降噪旗舰的普遍水准上,没有特别大惊喜。

信号与续航 | Connection & Battery

信号稳定性方面,作为搭载 LDAC 的设备,我们依然对于它在两种模式下的信号进行了主观测试。

信号优先/最佳效果模式连接标准测试设备 Xperia 5 III 的状态下,无论 WLAN 关闭还是开启的情况下,卡顿丢包情况都比较少。距离三米且隔承重墙的状态下也不会有卡顿的明显增加。不过,偶尔会出现一次左右耳机的跳读,不至于特别影响体验。

设备不变,切换至音质优先模式。在信号密集区域打开 LDAC 音质优先会偶尔出现卡顿,在开启 WLAN 的状态下稍有增加。在隔墙、开启 WLAN 两个条件同时满足的情况下,卡顿丢包开始影响体验。日常使用或是非信号密集区域通勤时,建议信号优先/最佳效果,室内稳定使用可以选择打开音质优先。总体来看,相比于 WF-1000XM4 和 LinkBuds S,它的信号质量是有提升的,但是距离一些 LDAC 下表现优秀的头戴耳机,显然还有距离。

切换到 AAC 之后,无论 WLAN 开启与否,Xperia 5 III 与 iPhone 14 的测试结果都是足够稳定的,也能在保持相当距离的情况下确保信号流畅。

延迟方面,WF-1000XM5 没有具备单独的游戏模式。以 LDAC 编解码器信号优先连接 Xperia 5 III,进行流媒体视频和本地视频观看,它的延迟大概控制在正常语速半个字以内的程度,能够满足基本的视频观看需求。

它也支持双设备连接,关于设备流转,WF-1000XM5 也是加入了索尼的设备流转生态的,它可以相对无缝地与 LinkBuds Speaker 之类的设备进行播放切换。而在多播放设备之间切换时,还是需要在一端播放未开始状态下,才能进行另一端的播放操作。它也一如既往支持 Windows Swift Pair,在开盖时,开启蓝牙的 Windows 设备会直接进行弹窗。

续航方面,官方标称仅耳机连续播放 8h/12h(降噪开/关),搭配充电盒最高一共 24h/36h(降噪开/关)。个人经过标准流程测试下来,开启 DSEE,不开启节电模式,以 LDAC 编解码器连接 Sony Xperia 5 III,开启降噪,设置其他为默认,以50%音量连续播放流媒体音乐(Apple Music Lossless)、播客节目(小宇宙),仅耳机续航为8小时12分钟(三次标识满电状态下均值),基本符合官方描述。这个体积,在 LDAC 下有8小时以上单次降噪续航,确实少见。它也支持充电三分钟续航一小时的应急补电。Qi 协议的无线充电也继续保留,同时它还有长时间不佩戴会自己盒外断电的选项默认开启。

我们依然进行第三方充电测试。实际无论有线还是无线发热控制表现还可以接受,属于微热。

空间音频 | Spatial Audio

WF-1000XM5 自然也原生支持 360 Reality Audio。在经过测量之后聆听 360RA 音源时,有着比较还原的声场,但是需要你的音源原生支持。额外地,头部追踪的反应速度跟 AirPods Pro 二代也相对接近了。Xperia 手机联动可以实现的 360 Upmix 重渲染也在过去介绍过,常规听音我认为没有必要开启。

关于 Dolby Atmos 的支持,同样没有专门介绍。我们这里还是跑一遍流程,以下的描述我们基于这样的场景配置:索尼生态测试设备 Xperia 5 III 以 LDAC 音质优先连接,开启系统级 Dolby Sound,搭配聆听 Apple Music 的原生 Dolby Atmos 音源。

此时空间音频声场的大小在我听过的空间音频入耳耳机里是中等略偏小一点的状态,呈现出的空间有一定的高度,但是高度感和纵向距离都不如横向拉得更远,边界感清晰度中规中矩。脑后有一些信息量,但有一点压缩感。不会出现明显的“延迟感”。基于哔哩哔哩的 Dolby Atmos 视频听音环境,亦然。三频分布不会明显变化。

扬声器与编解码器 | Driver & Codec

WF-1000XM5 搭载了一颗直径为 8.4mm 的动圈单元,被命名为“驱动单元 X”,采用了球顶和悬边分离的结构,同时也有异质处理。

支持的编解码器为 SBC / AAC / LDAC / LC3。依然支持 DSEE,且是旗舰版本的 DSEE Extreme。

下面将基于 LDAC 编解码器蓝牙无线连接、声音优先模式、关闭降噪、不开启 360RA、不开启均衡器和 Clear Bass 的状态下进行声音描述。

声音主观描述 | Sound Description

低频量感适中,厚度和饱满度稍有增强。弹性表现尚可,下潜能力是几代 WF-1000X 中最好的。收放速度稍快,留下的残响轻微。氛围烘托有一定的晕染感,但是浓郁程度较低。WF-1000XM5 的低频基本上摆脱了上代的那种“索尼动圈味道”,听上去更加快速、干脆,是一个比较现代、比较干净的状态了,但并不意味着缺低频,毕竟是索尼动圈入耳,还是保持了一定的厚度和存在感。事实上,无论是 WH 还是 WF,两种 1000XM5 相对于过去的型号低频量都有所收敛。只是头戴的改变并非完全正面,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而真无线 1000XM5 的调整是比较合适的。基音位于中下盘的乐器前倾现象轻微。

中频,人声有一定距离,口型比标准状态稍大一点。人声质感和线条均有所兼顾,在一定厚度的基础上,线条的加强是比过去要增加不少的。男女声倾向性不算明显,适合的声线是不过分虚的类型。顺滑程度适中,保留了一定的颗粒感。音色渲染是有的,但是下盘的音染听上去是要少一些。喉音的位置比标准稍微高一点,气声的比例适中略偏多一点,齿音也会稍有突出感。在聆听一些 J-Pop 和 anisong 的时候,一些录混音质量不太行的曲目或者歌手发声方式如此的曲目都会有明显的气声前置感。人声的通透程度比过去进步明显,甚至稍微有一点过头。

乐器方面,对于质感和线条都算能够兼顾,不过大部分乐器的音色还是有点“数码感”。弦乐器中,小提琴、中提琴、吉他等的拉拨弦细节有所突出,大提琴的形体感稍显精干。铜管类的气势感还不错,但是收得有点快了,需要亮度的小号等有着足够的亮感。木管类的空气感中规中矩,听上去量足够,但是自然度还是有点不太够。乐器的泛音听上去比较精致,突出程度有点高,也是自然度会稍微有点不够。打击乐器类,Kick 的存在感适中,Snare 收得比较快,镲片类有足够的亮度,稍微有一点刺激。

高频的亮度适中,但是能听到一些突出的尖峰,平滑程度中规中矩。某种程度上来说,WF-1000XM5 的高频能量会比上代要突出一些,这使得整体的三频分布会更加平均,不至于音色偏暗。极高频的信息量还是有一些的,进步不小。滚降稍快,但不会那么过早了。

声场的规模不算特别局促,横纵距离基本上类似,是一个比较小但不算拥挤的空间。声音的高度感表现尚可,不会过于平面化。人声与乐器之间的分离度表现中规中矩,整体感良好。在聆听一些配器复杂的曲目时,WF-1000XM5 还是会出现一些结像的粘滞感,不会有很清楚的分离,但相比过去已经是好不少了,糊感要低一些。解析能力在初始定价两千元左右的情况下算不上很好,但考虑到现在即使新配色也控制在1500元以内,且二手市场普遍九百元左右的情况下,还是没啥问题的。在 LDAC 开启之后它的信息量在旗舰降噪 TWS 中能够排到中上。“解析感”稍有突出。动态表现还不错,瞬态比过去进步明显。

总结评价与玩法建议 | Summary & Recommendation

WF-1000XM5 在体积和佩戴体验上的优化并没有让续航有明显的妥协,相较于前几代,你可以认为它是一个形态上成熟得多、终于可以适应更多人群的全方位旗舰了。降噪、信号、功能、声音,都符合旗舰预期,没有特别长的长板,但是符合“索尼降噪旗舰”应有之义。

本来很长一段时间内,WF-1000XM5 都是安卓阵营降噪 TWS 耳机的第一梯队选择,综合体验要比过去有了相当大的提升幅度,但是在十一月正式上市的 LinkBuds Fit 似乎颇有点想要超越大哥的势头,并有消息说为“索尼史上最强环境音”。到底它的表现如何,基于一个月的体验周期后,我们将很快为你带来 LinkBuds Fit 的体验内容。

天猫精选 Sony/索尼WF-1000XM5双芯降噪旗舰真无线耳机降噪豆5 去购买

所有内容全部自主创作,请勿抄袭内容、套抄行文结构等,保留一切权利。

声明:本文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收集,仅供学习与参考,测试请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