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 小米汽车怎么就成功了 (凭什么小米汽车这么贵)

凭什么 小米汽车怎么就成功了 (凭什么小米汽车这么贵)

新能源车

小米汽车怎么就成功了?凭什么?

先说结论:即便拥有梦幻般的开局,小米造车言之成功依然为时过早

本人小米生态智能家居产品重度使用用户,前后购入并在用的米家产品超过100件+,铁杆米粉算不上,但对小米品牌没有任何反感和恶意。

这篇文章不是众人独醉我独醒的哗众取宠之作,也没有借鉴或参考其他博主的观点或文案,单纯是出于自身对汽车行业浅显认知而做出的简单判断,欢迎打脸。

通过前期的预发布和正式发布后全网铺天盖地的流量宣传,小米汽车收获了中国造车史上最成功的开局,小米和雷神的营销能力堪称恐怖,领先其它厂商N个版本,强如遥遥领先余大嘴,对比之下也只能甘拜下风,此处没有任何贬低,纯褒义。

但这显然不是其它企业可以轻易模仿。雷总白手起家到身家千亿,自身就极具话题和流量,加上多年在商界的投资和布局,网上公开数据显示雷总和小米已经投资或入股超过1000家企业,其中不乏字节跳动这样的传媒巨兽。

诚然,强大的营销可以保证小米汽车一炮而红,但并不能保证小米汽车迈向成功。

雷总在媒体前不止一次强调,当前和未来电动汽车的核心竞争力是“智能化”,我当然相信雷总所说,但我更相信智能化的核心是智能驾驶,并非车载升级版的小爱同学,而在小米su7上并没有体现小米汽车对智能驾驶的重视程度。

凭借较高的颜值和不算差的配置确实可以俘获一部分用户,但是从长期来看,任何汽车品牌想要取得市场认可一定要有自己的技术特长,通过自身产品力来征服消费者,对于立志要成为全球前5的小米汽车来说,su7产品力还远谈不上优秀。

与手机市场截然不同,小米手机起步之初对手是华强北乌合之众,而小米汽车现在面对的是比亚迪、华为、吉利、奇瑞、长安、长城、上汽、广汽、一汽等一众行业大佬,竞争难度堪称地狱级。

3年100亿的投入看似巨大,但除去团队搭建、工厂建设、设备采购、营销费用等,真正能用于研发投入的恐怕甚微,均摊到每年则更低,作为对比,2023年比亚迪年研发投入为395亿,吉利汽车研发投入为120亿,华为车BU三年研发投入超过300亿。

这是什么概念?这些巨头在取得先发优势且有多年技术沉淀的背景下,研发投入依然是小米汽车的数十倍甚至更高。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虽然不能简单的按照研发投入来判断产品技术含量,但也要尊重科学和客观技术规律,如果小米将组装手机那套模式照搬到汽车上,小米造车之路恐怕并不平坦。

最后祝小米汽车能够杀出一条血路,也祝愿中国汽车早日走向世界,掀翻两田一众BBA。

声明:本文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收集,仅供学习与参考,测试请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