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没啥实力 AI玩具为何会成目前最热的AI硬件 (明明没啥实力却很强大)

明明没啥实力 AI玩具为何会成目前最热的AI硬件 (明明没啥实力却很强大)

其他智能设备

明明没啥实力,AI玩具为何会成目前最热的AI硬件

AI硬件的风口到底在哪?曾经号称要“替代智能手机”的Ai Pin、Rabbit R1,已经被证明是中看不中用,如今反而是看起来科技感不足的AI玩具,在闷声发大财。且不提字节跳动的AI陪伴玩偶“显眼包”,诸如跃然创新、FoloToy等初创企业的AI玩具,仅仅上市数月就卖出了接近六位数。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Contrive Datum Insights的预测,到2030年,全球AI玩具市场的价值预计将会达到351.1亿美元。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AI+玩具这个组合会率先得到市场的认可呢?

相较于其他更注重满足用户的功能性需求,AI玩具目前基本专注于为儿童提供陪伴。

别看OpenAI前任CTO Mira Murati曾宣称,GPT-3的智能相当于幼儿、GPT-4相当于聪明的高中生,下一代模型(GPT-5)将在18个月后发布、并达到博士水平。然而现阶段AI大模型的高智能还只能体现在某些存在标准的领域,比如OpenAI最强的o1模型,就只在复杂推理、数学和代码问题上超越了博士的水平。

但问题在于,大模型的幻觉始终没能得到解决,而在数学、代码、复杂推理等场景一旦出现幻觉,最后得到的结果就必然会丧失准确性。换而言之,目前大模型最擅长的理工类领域恰恰最需要严谨性,所以身处这一领域的企业用户以及消费者,目前反而会对使用大模型抱有疑虑。

当下AI大模型的大放异彩,在长文本、文生图、文生视频等引人瞩目的爆点,几乎都出现在文艺领域,这是因为在AI尚未进化为AGI的情况下,越是非标准化的评价体系、AI就越容易浑水摸鱼。正所谓“画鬼容易画人难”,说的其实就是这个问题,因为鬼毕竟谁也没见过,可以随便画,但人就不行,一旦出现偏离很容易就会被发现。

文艺领域不谈对错、只有好坏的现实让大模型如鱼得水,AI玩具受热捧也是基于同样的理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AI玩具的底层逻辑与母婴、教培行业类似,它们的共性在于消费者与使用者分离。比如在教培领域,使用者是学生、但消费者却是家长,以至于有相当多的教培机构在维护“续班率”这个关键指标时,不是去思考如何提升教学质量,而是将获得家长的信任作为头等大事。

AI玩具也一样,目前市场上卖得火热的产品面向的都是学龄前儿童,实际上是满足家长对于“带娃”的需求。以字节跳动的AI陪伴玩偶“显眼包”为例,它背后的豆包大模型最普遍的应用场景就是“带娃”。在小红书中,#豆包带娃记#这个话题下的帖子接近百万篇,大量宝爸宝妈在这个话题中分享如何将其作为“哄娃神器”。

同理,跃然创新、FoloToy的AI玩具也都是将“带娃”作为了核心卖点,甚至FoloToy推出的AI玩具Fofo不仅可以让用户设计角色对话,还能克隆自己的声音。

目前市面上的AI玩具,基本都是以大语言模型的“自然语言处理”、“自然语言理解”、“声音辨识”、“自然语言生成”等技术为支撑,再根据孩子的个性和需求,提供定制化陪伴服务的AI角色,并通过互动游戏、教育内容、情感交流,来让孩子们在陪伴中成长。如果要作为数字代理,目前的大模型确实还不够聪明,但作为陪伴工具就恰到好处了。

现阶段AI尽管还不够聪明,它能提供的角色扮演、情感陪伴也确实有点假,但作为使用者的儿童则相对缺乏分辨优劣的能力,有这个能力的家长,又只想要一个能陪伴孩子的小玩意。不仅如此,“聪明”的AI玩具厂商也瞄准了家长的这些痛点,在着力强调产品具有早教工具的属性,诸如“AI海量知识,娱乐学习两不误”、“寓教于乐”就都是这类AI玩具常用的宣传词。

互动性出色、扩展性上佳,还能顺便成为促进孩子智力与情感发展的帮手的情况下,宣传地天花乱坠的AI玩具,又岂能不获得家长们的青睐?所以如今AI玩具的火热不是因为它们足够好,而恰恰是因为当下的AI仅仅还只是“半瓶水”。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

PCIe 5.0 SSD即将普及,会是国产崛起的机会吗?

新款SSD引发反思,国产替代或将迎来好时机。

苹果再次隔空喊话Meta,别再窥探用户的隐私

虽然看似不在一个赛道,但两者的冲突由来已久。 分享 举报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作者一下

打赏 “首席”打赏官正虚席以待!

作为一头科技媒体,经常跑在热点后面追尾巴,整点儿科普和吐槽什么的。

关注
声明:本文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收集,仅供学习与参考,测试请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