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没了高精度地图资质,自动驾驶业务会怎样?
思邈 来源: 量子位“即将搁浅”
“即将搁浅。”
这是滴滴自动驾驶业务最近被给出的最新预判。
就在经年累月数据审查和80亿罚款结果出炉后,外界对于滴滴,都认为已经是“利空出尽”。
但高精度地图相关的进展,以及随之而来的传闻,再次将滴滴特别是其未来战略重心——自动驾驶,推至台前。
所以滴滴真的失去高精度地图了吗?
没有了高精度地图,自动驾驶业务就会搁浅吗?
这既是滴滴利益关切的问题,也其实是整个自动驾驶行业正在面临的分水岭挑战。
滴滴失掉高精度地图了吗?
从传闻中的根据来看,滴滴的 地图测绘资质 ,确实没了。
从去年7月开始,国家主管部门对国内企业的地图测绘资质进行 复核 ,在第一轮审核通过名单上,就已经有人注意到没有滴滴。
而这个时间点,也正是滴滴开始接受调查的期间,站在局外视角,很难不把这两件事做关联推测。
而最新的复核公示名单,依旧没有滴滴身影。
于是开头那个预判,就被更加直接地提了出来。
但问题是,所谓的“地图资质”到底是什么?和百度、高德导航有啥不同?对于自动驾驶业务来说,重要性又体现在哪里?
地图测绘资质 行业内俗称的“地图牌照”。
此照在手,企业就可以合法收集国内道路交通信息,绘制高精地图。
地图资质细分又包括 甲级导航电子地图制作资质证书 (简称“甲导”)和 甲级测绘资质证书 (简称“甲级”),分别由自然资源部及各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审批和管理。
其中,“甲导”证书是高精地图业务的敲门砖,是地图行业的顶级牌照,也是一众互联网地图企业需要的核心资质。
按照最新《测绘资质管理办法》,申请甲导证书的要求,包括:
从2014年开始,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管变得更加严格,只要涉及高精地图相关,主管部门对申请主体的股东背景一向予以高度关注。
当然不是简单地毙掉一切有境外股东或业务的企业,而是要求企业必须如实汇报相关情况,而且必须确保协议控制安排下,不会导致外方直接参与测绘活动管理、接触测绘数据。
过去20余年国内仅有30余家企业获得这一资质,如四维图新、凯立德、百度、高德等。
也是这种稀缺性,让这一资质一度成为企业竞争力之一,甚至有自动驾驶创业公司,拿到相关资质后估值就能翻倍。
而滴滴为了拿到地图牌照,在2016年成立了滴图科技,并于2017年拿到了甲导资质。
不过,这一证书的有效期限是5年,到期后需要企业重新提出申请,并由主管部门再次审核发放。
滴滴的牌照,已经于2021年12月31日到期。而在这同一批牌照到期前半年,主管部门已经开放二次申请渠道。
但是在今年最新公布的两批审核通过名单中,我们熟悉的高德、百度、华为、腾讯、四维图新、吉利亿咖通等等地图行业无论新锐还是老玩家,都在列。
唯独没有“滴图科技”,也没有滴滴母公司“小桔科技”。
去年7月,国家对滴滴的调查已经开始。
在这个地图资质复核工作开始的时间点,是滴滴自己选择没有提交申请,还是提交了申请没通过,不得而知。
而如果没有甲导资质,滴滴就不能再进行地图测绘工作。相应地,滴滴软件内也只能接入高德、百度等三方地图。
或者回到更古早的阶段,滴滴其实用的就是腾讯地图的接入。
对于尚未完全摆脱调查影响的滴滴打车业务来说,并不缺解决方案。
只是如果放到自动驾驶业务的影响来看,就当前阶段,搁浅与否不好说,但确实意味着需要重新思考自动驾驶路线。
高精地图资质,对自动驾驶有多重要?
先抛出结论:
滴滴自动驾驶自然不能例外。
为什么?
先来了解一下高精地图具体是什么概念。
顾名思义,高精度地图相比普通地图,能识别的道路信息更多,其中包括准确的道路形状、每个车道的坡度、曲率、航向、高程,侧倾的数据等。
把这些数据运用到自动驾驶中,可以让自动驾驶汽车“感知”到范围更广的道路走向外的其他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动作。
打个比方。
这种视距以外,或者极为微小的道路变化,仅靠自动驾驶的激光雷达或视觉系方案,远远无法达到提前预知的效果,这时候就得让高精地图提前使系统感知到道路信息。
所以高精度地图,实际是最被易于忽略的“基础冗余”,其实可以看做除摄像头和雷达外的又一种“传感器”,能够为整个系统提供更加准确详实的决策依据。
而提高自动驾驶系统的决策距离上限,既能使得同样的能力水平下,车端算力门槛更低,也能让驾驶体验更平滑。
最重要的,是高精地图在当下单车智能方案远不够成熟的阶段,为整个自动驾驶兜底。
而在中国,国内道路的复杂性、基建更新速度,使得只靠传感器的单车智能研发难度远高于其他地区。
所以,高精地图是所有立足国内的自动驾驶公司、主机厂是最合算、最高效的路线。
这样一来,国内主流的自动驾驶路线,已经和特斯拉代表的单车智能路线分化,形成了依赖高精地图的路线。
比如,处处学习复刻特斯拉的小鹏汽车,其高阶的城市和高速NGP功能,也只能在高精地图覆盖的范围内使用。
这实际也是小鹏放话在智能驾驶上打得马斯克“找不着东”的底气之源。
毕竟特斯拉的智能驾驶方案,不依赖高精度地图——至少官方是这样明确的,于是整体体验上,自然也就要大打折扣。
所以结论是,有高精度地图,确实能加速自动驾驶落地,增强安全性和体验上的舒适性,是当前解题自动驾驶商用落地的保障之一。
但是,也并不意味着离开了高精度地图,完全发展不了自动驾驶。
至少马斯克和特斯拉,就是“高精度地图”问题上的反对派,并且展示出了可能性和可行性。
马斯克的思路很简单:摒弃高精度地图,走实时地图生成之路,即绘即用。
一方面,这是马斯克“第一性原理”出发的结果,既然人开车驾驶是“视觉”主导的结果,那激光雷达也好、高精度地图也好,都是拐杖,为什么不能扔掉?
另一方面,特斯拉也有其特殊性。在美国,地广人稀,车流密度和路况复杂性用高精度地图不划算。在中国,特斯拉的“外资”属性决定了在高精度地图问题上的尴尬处境。
但也是这种状况下,特斯拉依靠量产车上路后的数据迭代和模型优化,展现出了自动驾驶性能提升的可能性,开始让越来越多自动驾驶公司,思考 不依赖高精度地图 的必要性。
包括自动驾驶老兵、毫末智行CEO顾维灏,就在最近的公开活动中表示,自动驾驶落地不必非得高精度地图,甚至需要拥有不依赖高精度地图的能力。
比如在国内北京,二环以内的自动驾驶落地,就必须要考虑不依赖高精度地图的问题。
所以要实现自动驾驶真正的规模化落地,实现连续不间断的自动驾驶体验,对于高精度地图就不能100%依赖。
实际上,为了与高精度地图的脱钩,自动驾驶业内也有一些变种方案。
比如众包地图。在停车场或一些区域,通过车主驾驶轨迹和路线的分享,云端共享,实现更低成本和更大规模的自动驾驶能力应用。
以及在最近Mobileye对极氪001的OTA更新中,也展现出了这种众包“高清地图”的实践。
所以失去了高精度地图,自动驾驶业务就会搁浅吗?
答案其实并不绝对,没有定论。
只是对于滴滴自动驾驶,如果真失去了高精度地图,确实需要走一条更难的路,走一条之前计划外的落地之路。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及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