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4篇研究同日登上《自然》!清华北大上交浙工大等在列
贾浩楠 来源: 量子位「中国高校大爆发」
金磊 发自 凹非寺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
最新一期的Nature,可谓是「中国高校大爆发」。
同一天, 清华大学 、 北京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 和 浙江工业大学 等中国高校,在学术顶刊Nature上各发表了一篇研究。
清华大学:小鼠胚胎中RNA聚合酶II的结合情况
清华大学发表的研究来自生命科学学院 颉伟 团队。
发表的研究题为 《The landscape of RNA Pol II binding reveals a stepwise transition during ZGA》 。
这项研究主要分析了小鼠胚胎中RNA聚合酶II(Pol II)结合的情况,采用的方法是开发小规模的Tn5辅助染色质切割测序(Stacc–seq)。
通过研究发现,Pol II在从次要ZGA到主要ZGA的转变过程中,经历了「加载(loading)」、「预配置(pre-configuration)」和「生产(production)」。
受精后,Pol II优先加载到单细胞胚胎中富含CG的启动子和可接触的远端区域(加载),部分是由遗传的亲本表观基因组决定的。
在基因组激活(预配置)之前,Pol II会重新定位到未来的基因靶点,在此之后,它会在主要ZGA(生产)上进行完全的转录延伸。
值得注意的是,对次要ZGA的抑制会损害Pol II的预配置和胚胎发育,并伴随Pol II的异常保留和在主要ZGA上单细胞靶的异位表达。
因此,当哺乳动物生命开始时,Pol II就会发生阶梯性转变,次要ZGA在转录机制和染色质的预配置中对基因组的激活具有关键作用。
北京大学:来自重复快速射电暴源的不同偏振角波动
北京大学等高校在Nature发表的文章,题为 《Diverse polarization angle swings from a repeating fast radio burst source》 。
共同通讯作者包括北京大学李 柯伽 、内华达大学 张冰 及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韩金林 。
快速射电暴(Fast Radio Burst,FRB)是一种持续仅数毫秒的神秘射电暴发现象。
目前,有两种可能的机制可以从FRB中产生极其相干的辐射。详细的偏振观测,可能有助于科学家了解发射机制。
然而,现有的FRB偏振数据一直令人困惑,因为它们显示了许多偏振特性。
在这篇论文中,研究人员报告了对FRB180301的突发脉冲(burst)的观测,并在其中7个突发脉冲中发现了各种偏振角的波动。
这些突发脉冲的偏振角特征的多样性与射电发射的磁层起源相一致,并且不利于引用相对论冲击的辐射模型。
上海交通大学:利用肺和结肠类器官鉴定SARS-CoV-2抑制剂
上海交通大学 王慧 、威尔康奈尔医学院 陈水冰 等,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上发表了题为 《Identification of SARS-CoV-2 Inhibitors using Lung and Colonic Organoids》 的研究。
这项研究表明,SARS-CoV-2感染的hPSC-LOs和hPSC-COs,可以用作研究SARS-CoV-2感染的疾病模型。
除此之外,还可以为筛选药物以鉴定候选COVID-19治疗剂提供有价值的资源。
浙江工业大学:从大气二氧化碳数据估计中国陆地碳汇规模
最后一篇Nature,来自浙江工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等,共同通讯作者分别为 方双喜 和 刘毅 等。
这项研究的题为 《Large Chinese land carbon sink estimated from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这项研究提供了2009年至2016年间从中国六个地点测得的最新大气CO2摩尔分数的数据。
通过使用这些数据,研究人员估计2010年至2016年期间,中国陆地生物圈的平均碳年均排放量为-11.1±3.8亿吨,约等于在此期间估算的中国每年人为排放量的45%。
作者表示,在本研究期内,对植被绿色度的星载观测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植被的绿色度大大增加,这支持了这些造林地区土地碳汇的增加。
对以上研究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戳下方链接再细细品读。
参考链接: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及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