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量子计算之道 质量先行 规模在后 (英特尔量子计算)

英特尔量子计算之道 质量先行 规模在后 (英特尔量子计算)

英特尔量子计算之道:质量先行,规模在后

十三 来源: 量子位

唯一致力于硅量子比特的公司

“关键在于质量,而不是数量。”

这就是芯片巨头英特尔研究院院长Rich Uhlig,在Innovation 2023中对于量子计算给出的最新观点。

在“数量”上,从目前量子计算整体产业发展来看,英特尔确实并不占优势,毕竟目前许多系统的量子比特数量大约在几十到几百个之间。

而在这次大会中CEO基辛格展示的Tunnel Falls量子处理器(今年6月份已发布),其拥有的量子比特数量仅为12。

英特尔量子计算之道:质量先行,规模在后

虽然数量上的现状如此,但英特尔能够说出刚才那句话也是有底气在的。

因为它在量子计算上的路数还真是有点“不走寻常”的感觉,用首席技术官Greg Lavender的话来说就是:

据了解,这是一种采用了更接近传统微处理器制造的技术,可以利用硅芯片中的电子来记录量子比特的状态。

基辛格在现场所展示的,便是采用这种技术,镶嵌了Tunnel Falls处理器的300毫米硅晶圆,总共容纳了24000个量子比特。

英特尔量子计算之道:质量先行,规模在后

不仅如此,在与Rich Uhlig的交流过程中,他还透露英特尔在量子计算上正在开展另一个技术:

质量先行,规模在后

那么接踵而至的一个问题便是,英特尔如此的路数,在量子计算领域能否实现弯道超车?

其实,若是用“以史为鉴”的方式来看待这个问题,答案便可一目了然。

英特尔许多探索性的未来技术都来自成立于1989年的英特尔研究院,由现任CEO基辛格一手操办。

英特尔量子计算之道:质量先行,规模在后

现如今,英特尔的探索逻辑已经形成了“发现”(Seek)、“解决”(Solve)和“推广”(Scale)这样一种模式。

英特尔量子计算之道:质量先行,规模在后

对于“发现”的理解,是不局限于英特尔内部、与大学等合作伙伴建立丰富的关系网络;不只是资助研究,更是让英特尔的研究人员与他们的合作者共同参与研究、一起发表论文等。是一种互相学习的过程。

此外,英特尔还和其它研究机构展开合作,积极地“走出”英特尔,去开拓视野。

在解决英特尔认为值得解决的问题时,研究院倾向于采取跨学科方法,涵盖从集成电路衍生的各种领域。正如Uhlig所述:

并且Uhlig还强调,当研究院准备好扩大规模时,会借助英特尔的力量、强大的执行能力来扩大他们的产品规模,使其达到数千万,甚至数亿的规模。

研究院与生态系统协作,特别是在开源领域英特尔一直非常活跃。这就是英特尔规模化的一种方式。

如此模式之下,英特尔研究院在数十年时间里已经“解锁”了诸多被大众所熟知的技术,如Thunderbolt、USB等等。

以Thunderbolt为例,它是将I/O整合到一个连接器上,当时研究院的笔记本电脑上充斥着各种不同类型的连接器,所以当时他们就突发了一个想法,能否通过单一接口将它们整合在一起?

英特尔研究院花了几年时间才做到这一点,而现在它已经无处不在。

还有英特尔虚拟化技术(Intel Virtualization Technology),这也是Uhlig在实验室的第一个项目,在 2008 年最终成为产品之前,他们花了大约 10 年时间对此进行研究,而现如今,在数据中心随处可见它的身影。

硅光子学(silicon photonics)是另一个长达十年的故事,构建了从硅基激光器、调制器、光放大器到感光元件的所有基本要素,同样证明了英特尔可以低成本地实现硅光子,这也成为英特尔相关业务的基础。

英特尔量子计算之道:质量先行,规模在后

总体来看,用“十年磨一剑”来形容英特尔研究院的研发模式是再恰当不过。

因此,在量子计算这条路上,是值得期待一波了。

参考链接: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及使用,违者必究。
声明:本文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收集,仅供学习与参考,测试请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