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把学生当盗贼,苹果被索赔 10 亿美元
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这句话用来形容纽约的一位 18 岁小伙的遭遇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2018 年 11 月,Ousmane Bah 在纽约的家中被捕,原因是苹果零售店指控他参与了一系列“盗窃”的案件。
Ousmane Bah 在本周一提起的诉讼中声称:警方的逮捕令中包含了一张跟他并不相似的照片,并且指控他当时参与了波士顿一家苹果零售店的盗窃案,而 Ousmane Bah 则表示,当时他本人正在曼哈顿参加高中毕业舞会(两地相距 1600 多公里)。
Ousmane Bah 表示,他曾经丢失过一张不包含照片的驾照,可能被盗贼捡到或偷走,作为身份证明,从而导致了他的姓名被错误地和苹果面部识别系统中的盗贼面孔联系在一起。
据了解,Ousmane Bah 已经起诉了苹果公司,以及安全公司 Security Industry Specialists,要求赔偿 10 亿美元。目前,受到起诉的两家公司均未回应。
人脸识别出乌龙,信息安全如何保障?
此事到底属不属于“乌龙事件”目前还有待定夺,不过这件事又让大众把目光转向了信息安全的问题上来。
虽然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却总被一遍又一遍提起。
IBM 开发了一个名为“人脸多样性”的新项目,并为其准备了上百万张图片,该项目旨在提升人脸识别的公平性和准确性。
然而近日,佛蒙特州农村的一名图书管理员发现,自己在社交网络用作头像的家人合照,也被这个项目擅自抓取,成为了项目的一部分。
多年来,研究人员们通过互联网收集并注释了各类物体的照片,以此来训练各种模型。通常,他们通过谷歌图片搜索、公共 Instagram 帐户和一些其他的途径(有些合法,有些可能不合法)获取数量巨大的图片。得到的数据集通常被用于学术研究,比如训练或测试人脸识别算法。
随着对各种技术的了解越发深入,大众对于自己的信息安全也越来越重视,前文中 IBM 的行为已经遭到了一些用户在推特上的集体声讨,美国一些地方也在用法律保护用户的生物识别信息安全,据了解,旧金山近日就在考虑全面禁止刷脸技术的使用。
目光回到国内,生物识别信息安全也已经引发了不小的讨论,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伊彤提交了一份《关于开展公民个人生物信息保护立法的建议》,伊彤认为,个人生物信息与我们平时设定的密码不同,如果密码泄露,我们可以随即换一个密码;而个人生物信息一旦泄露,就是终身泄露,会将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置于更大的不确定性中,进而引发一系列风险。
可是目前,在个人生物信息被滥用环节中,我国立法大部分都是空白的,或是缺乏一些可操作性的条款,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民事立法以及行政、刑事立法对人脸识别这样的操作进行规制,让自己的隐私信息不再处于“裸奔”的状态。
更新
苹果公司回应了 Ousmane Bah 起诉一事,并表示事发地的专卖店并没有启动人脸识别监控,至于为什么会出现抓错人的情况,苹果公司尚未作答。
参考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