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年的操作系统从业经历,让武延军对技术、生态与商业有了深刻的理解。在他眼里,国内操作系统走过的历程虽然漫长,但发展方向总体上仍在往前推进。制约中国操作系统行业发展的问题出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中科院软件所会选择与 openEuler 一起合作?一个成功的操作系统应该是怎样的?带着这些问题,InfoQ 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总工、智能软件研究中心主任武延军。
20 年从业者视角下的操作系统行业
1997 年,武延军就读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大三的时候有幸进入中科红旗实习,从此以后就与操作系统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近 20 年的操作系统从业经历让武延军感触颇深,虽然中国的操作系统行业发展历程比较长,但其实还一直处于一个不停往前的状态。
可能今天的开发者们很难想象当年那个时代,国内能接触到底层技术的渠道并不多,互联网上共享出来的资料和文档也远不如今天这样翔实,每一个操作系统行业的从业者都历经艰辛。
操作系统相比于其他技术稍显“硬核”,加上其较长的产出周期,也导致了业界对其的关注度一直远远低于其他新兴软件层面的技术。但近两年来,国内对操作系统行业的关注度有了质的提升,按武延军的话说——“爷爷辈的人都在关注操作系统”。
从社会关注度到人才数量的规模化,再到以 openEuler 为代表的社区活跃度,中国操作系统行业的拐点将至。
openEuler 与中科院软件所的故事
在战略合作协议达成以后,中科院软件所做操作系统方向的人才全面投入了 openEuler 的建设中。目前中科院软件所在 openEuler 70 余个 SIG 组的建设中承担了 7 个,占比相当高。同时在 openEuler 技术委员会的相关社区活动、代码 review、社区 issue 处理等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
什么样的操作系统是成功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在武延军这里,标准有三点:
采访期间,正值 Red Hat 宣布停止维护 CentOS 8,武延军对此也有自己的观点:
技术仍是核心问题,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今年,武延军在中科院大学教授操作系统的必修课程,这门 60 个学时、三个学分的必修课也吸引了不少学生群体。国内目前陆续也有一些高校开设了操作系统课程,但在整体的人才孵化层面还有一定差距。
过去几年间,InfoQ 关注到很多小学、初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了编程语言的学习课程,但对操作系统这样偏基础软件的领域反而是没有过多涉猎,包括很多大学计算机系对其关注度也不够。武延军认为这也是对行业发展不好的地方。
技术未来的落脚点一定是落在学生群体,如何让更多学生群体拥抱看起来过于“硬核”的操作系统行业,也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问题。为此,中科院软件所发起了“开源软件供应链点亮计划”,并在今年举办了暑期 2020 编程计划,支持上百名学生,在社区导师(均为开源社区资深人员)的带领下,参与开源社区项目、贡献代码和文档。部分学生通过此次活动甚至成为了顶级开源社区认可的核心代码提交人员(comm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