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大规模时序数据存储 二 (大规模的)

百度大规模时序数据存储 二 (大规模的)

在百度大规模时序数据存储(一)| 监控场景的时序数据文章中,我们简要地介绍了百度监控场景时序数据的特点,且分析了在每天万亿级的数据规模下,时序数据的存储所面临着的诸多挑战。本篇将介绍 TSDB 在方案选型和存储模型设计上的实践。

一 简介

TSDB(Time Series>

图 1 数据库分类流行趋势

二 底层存储选型

为了更好地适应业务需求,我们选择自研 TSDB,由于时序数据的规模很大,我们在底层存储的选型上需要慎重考量。在百万级指标的规模下,用 MySQL 来实现就可以满足需求,如开源监控系统 Zabbix 的底层存储方案。

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我们的数据规模也从百万级涨到了千万级以至于现在的万亿级,此时传统关系型数据库愈显乏力。我们尝试过的一些集群方案在读/写延迟上并没有显著的提升,其扩展能力也只是差强人意,这迫使我们寻求新的方案。

重新审视我们对存储系统的核心需求:高吞吐、低延迟、可扩展。对于监控场景来说,关系型数据库的强一致模型、事务机制以及联合查询等强项并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单个数据点的丢失并不影响监控指标的整体趋势,数据的偶发延迟也可以接受。

近两年开源的 TSDB 项目不断涌现(见图 2),许多优秀的项目也成为我们调研和学习的对象,我们发现这些项目在底层存储的选型上各有偏好,这里列举一些:

图 2 TSDB 排名变化趋势

然而无论是 HBase、Cassandra、LevelDB 还是 InfluxDB 的 TSM 存储引擎,他们的一个重要共同点就是都基于 LSM-tree 实现(Log-Strutured Merge-tree,日志结构合并树)。如图 3 所示,LSM-tree 这种树形结构可以像打印日志一般,以追加的方式顺序写入数据,并且不断地将较小的数据块合并成更大的块,最终将数据批量地刷写到磁盘。

图 3 LSM-tree

使用 LSM-tree 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提到,监控数据的写入量非常大(每秒数千万数据点),存储时长最长可达数年,从成本角度考虑,廉价的磁盘自然是合适的选择。然而,磁盘的机械结构使得其随机 I/O 性能在面对每秒数千万的写入请求时显得力不从心。LSM-tree 正是能够借助内存缓冲将大量的随机写入转化成批量的顺序写入,使得最终磁盘承载的写入次数对数级减少,极大地提升了写入吞吐量。

综合来看,NoSQL 数据库是更合适的选择。在诸多 NoSQL 数据库中,我们选择了基于 LSM 实现的 HBase ,主要出于如下考虑:

三 基于 HBase 的存储设计

HBase Table 中的数据按照 RowKey 的字典序排列,在行的方向上数据可以分布到多个 HRegion 中,而 HRegion 可以分布在不同的节点上,因此只要能够使数据均匀地分布在 HRegion 中,就可以实现存储的负载均衡。

图 4 HRegion 的分布

容易看出,RowKey 的设计是负载均衡的关键。如果 RowKey 设计不好,就容易形成热点 HRegion,导致其所在节点负载过重,进而集群的整体性能下降。

接下来重点介绍 TSDB 中最关键的两张表的设计:数据表和维度索引表。前者支撑了所有时序数据的存储和查询,后者是多维度聚合查询的基础。

1 数据表

前文介绍过,监控时间序列构成如下:

时间序列 = 监控对象 + 标签列表 + 监控项 + 数据点

为方便讲解,换一种形式表述:

ts = (object + tags) + metric + [(timestamp, value), (timestamp, value), …]

可见,由 object + tags + metric + timestamp 可以唯一定位一个数据点的取值。为了充分利用 HBase 的特性,我们借鉴了 OpenTSDB 的做法,将 RowKey 设计如下:

RowKey = entity_id + metric_id + timebase

entity_id 是由 object 和 tags 的经过 hash 得到的一个固定长度的值,hash 后原始字符串的自然顺序被打乱,使得 RowKey 能够相对均匀地分布在不同 HRegion 中。

metric_id 为 metric 的字符串 hash 值,同样是固定长度。

timebase 为 Unix 时间戳按照 1 小时(3600 秒)取整得到的数值,固定 4 个字节的长度

这样的设计有如下好处:

RowKey 代表的行包含 1 小时的数据,行中数据点按照当前时间在 1 小时内的偏移量进行存储,最终的表结构示意如表 1:

表 1 数据表 RowKey 设计

2 维度索引表

在数据表的设计中,tags 被编码进固定长度的 entity_id 中,同时 HBase 并没有对索引的原生支持,这导致无法通过 tag 找到对应的 entity_id,也就无法满足数据的多维度检索聚合需求。为此我们引入了一张索引表,建立从 tag 到 entity_id 的映射,以支持通过 tag 筛选数据。

如图 5 所示,通过指定一个 tag: k1=v1,可以查到所有包含这个 tag 的 entity_id1、entity_id2 和 entity_id3。

图 5 维度索引

RowKey 的构造比较简单:

RowKey = key + value

索引对应的 entity_id 直接作为 Column 的 Qualifier 存储,对应的 Column Value 留空,最终的表结构:

表 2 索引表设计

总结

底层存储选型和数据模型设计是 TSDB 设计中的两个重要的基础环节,前者决定了后者的设计思路,后者的设计影响上层功能的设计实现,二者又与集群的架构设计和性能表现息息相关。然而,影响系统性能和可用性的设计环节还有很多,接下来的文章将逐步为读者介绍百度 TSDB 在功能和架构上的设计实践。敬请期待~~

作者介绍:

运小尧,百度高级研发工程师,负责百度运维大数据存储平台的设计和研发,致力于追求大规模存储系统的高性能和高可用。

原文链接:

声明:本文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收集,仅供学习与参考,测试请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