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 Source is eating the world”,这是开源软件发轫之初有心人下的惊人论断。随着时间线的推移,“耸人听闻”的标题成了市井街巷的谈资,整个世界构建在了开源所打下的“地基”之上。
马越是国内最早接触开源的那一批人,也是 Red Hat JBoss 世界创新奖首位华人获奖者。2007 年回国创业的他选择了开源赛道,不单将恒拓开源做到新三板开源技术服务平台第一股,他还全资收购了开源中国并出任 CEO,继续推动本土开源的历史进程。
开源的魅力究竟在哪,让他不惜“举债”1.8 个亿仍坚定如昔?Gitee 未来坚定出海的决心从何而来?2020 年的今天,是本土开源最好的时机了吗?未来每个开发者都将是开源参与者 / 贡献者 / 维护者吗?带着这些问题,极客邦科技创始人兼 CEO、InfoQ 中国创始人霍太稳与开源中国 CEO 马越展开了一场关于开源的深度对话。以下为正文。
开源:从曲高和寡到春天来临
07 年我回国创业, 选择了 ToB 开源服务的赛道,为企业提供开源解决方案。当我跟某企业 CIO 介绍开源时,人家说“开源节流还用你教我?”
2007 年的中国,开源领域仍是一片荒芜。没有多少人知道什么是“Open Source”,就更别提所谓开源的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
而在大洋彼岸的另一端,开源却已经成为一种潮流。马越回忆到,“当年赴美深造,机缘巧合下接触到了开源,瞬间就为开源的利他普惠精神所折服,这是互联网最本质的价值。人类世界未来的发展一定离不开千千万万的开发者群体,而这个群体居然能生长出社区式的自治机制,这就是开源的精神内核。”
带着对开源价值的无限认可,马越选择了回国创业。开源和商业的关系一直是经典的话题,有的人认为开源的利他性就不应该掺杂商业的目的,有的人却认为缺少商业的支持开源将会是无本之木难以为继。
“我觉得开源自有黄金屋,开源自有颜如玉。当年选择回国创业也是受了开源创业公司 JBoss 在成立三年后被 Red Hat 以 6 亿美元价格收购的鼓舞。3 年,60 个人,6 亿美元,这应该是开源历史上第一个比较著名的收购案例。”
2007 年,回国创业的马越自嘲开源是曲高和寡。2020 年的今天,国内开源却已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市场上已经有商业上非常成功的案例了。在美国有耳熟能详的 MongoDB、Elasticsearch,就更别提 Red Hat 了。在国内也有开源软件商业化公司的骄傲——巨杉、Kyligence、PingCAP 等等。所以我认为,今天开源的春天是真正到来了。”
马越回国所创立的恒拓开源,于 2012 年全资收购了开源中国,希望可以建立领先的开发者服务平台,实现“解放天下程序员”的使命。之后,在 2015 年恒拓开源也成为了国内新三板开源技术服务平台第一股,在马越的理想中,这是实现初心所踏出的一小步。
“刚开始做恒拓开源的时候,想做的就是给企业带来整套的开源技术解决方案,其实就是一种用开源帮助企业‘去 IOE’的方式。后来发现这种典型 ToB 的商业模式就是一个客户一个客户磕下去,实在不像互联网模式那样可以迅速席卷大量用户。在每次觥筹交错的商业酒局后我还是想去改变我所代表的程序员群体的一些历史宿命。于是在 2012 年,我全资收购了开源中国。”
用马越的话来说,“当年你们不信开源,现在我们要把天下程序员都变成开源人”。但开源在找到确定的盈利模式之前,仍旧需要高额的投入,为了让有明确盈利需求的上市公司恒拓开源健康发展,2017 年马越筹集资金又把开源中国以自己个人的身份从恒拓开源买了出来,加上后来开源中国依然需要大量的研发和运营投入,马越为开源中国背负的个人债务最高时达 1.8 亿之多。
“我可能是目前为止国内为了开源背负最大代价的一个人。”马越笑着说。
从“备胎”到主工作站
2013 年,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在长城脚下的一个会议上偶然碰到阿里云的王坚博士。当时给王坚博士介绍了开源中国在做的开源事业,王坚博士听后说阿里云负责分配和管理国家发改委的“云示范”项目资金建设镜像代码托管平台,觉得开源中国非常适合做这个事情,结果给了我们一笔 500 万的项目扶持资金。
500 万在当年不是一个小数目,也正是有着这笔启动资金的注入,这个开源的基础设施才能跑起来。最开始,开源中国给它取名为“中国源”,寓意开源中国托管中国的源代码。后来为了更好地推广,也感念阿里云的支持,马越给其取了一个形象的名字——“码云”。
“到今天,这个代码托管平台已经有超过 500 万本土开发者、1000 万个代码仓库,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二大代码托管平台。在社区的声音反馈下,我们正式决定以后官方代码托管只叫 Gitee 了(gitee.com)。”
在马越看来,Gitee 的用户群体比较精确地映射了中国本土开源分为四类群体的现状:
这几类群体有着各异的诉求,发挥着或大或小的作用,却都在“开源”这面大旗下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因而对 Gitee 而言,兼顾社会价值和商业利润也由此变得顺理成章。
“我们公有云对所有这些开源项目,都是免费支持。而对私有化服务的私人仓库,我们收费提供商业保障。软件开发在云原生的趋势下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整个生命周期已经从本地机器转移到了服务器上,Gitee 提供原生开发工具提高效率本身也是一种商业收益的模式。”
而在金融、政务、军工等行业,企业不放心把数据放在公有云上,Gitee 则提供一整套的企业级解决方案,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我们销售团队的规模很小,但撬动的 To B 市场份额很大。”
2017 年,Gitee 参与中标了第一个国家级项目——《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开源社区》。这个项目不单让开源中国社区和 Gitee 的研发往前走了一大步,同时还催生了中国第一个开源协议——由北京大学周明辉老师主持的“木兰宽松许可证”的诞生。目前 Gitee 上引用木兰协议的开源项目已经有 40000 多个。
2020 年,Gitee 牵头 中标了工信部的《开源托管平台项目》,打造一个稳定的、功能强大的软件工具平台,以源代码托管为中心,来更好服务本土软件开发的生态环境。
“Gitee 有幸中标,以项目牵头单位的身份与工信部几个下属单位、高校和华为、奇安信、棱镜七彩及浪潮等各机构一起建设这个项目,本身就说明了上到国家下到开发者都认同了开源的力量。”
Gitee 的中标的消息一经披露,在外网也掀起了一阵波澜。TechCrunch 甚至在头条版面报道了这个项目,标题却不那么友好:China is building a GitHub alternative called Gitee,中国要造一个 GitHub 的取代者。
“我们真不是想取代它,我们做这件事现在的初心到今天没变过,我们不想做一个中国的 GitHub,因为开源它就不该有国家的边界,它应该是一个世界性的人类文明瑰宝,一个属于全人类的知识库。我们想做的,是 Global Gitee,一个全球化的 Gitee。”
马越介绍到,最初国内对 GitHub 的访问速度太慢,Gitee 做了个一键克隆的功能很受开发者欢迎,在当年起家的时候 Gitee 类似于 GitHub 的备胎,同时代码多重备份也是一种安全机制。后来慢慢地发展下来,国内的很多开发者开始选择在 Gitee 上工作,在 GitHub 上做 social。这也让马越意识到,未来要出海的话,需要不断在功能上大规模投入研发和迭代,“我们整个研发团队今年增速已经三倍,明年还会再翻倍,我们也会有几百人的团队专注于功能开发上。”
“我们都是服务技术人员的,踩了无数坑,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艰辛保证我们走到今天。Gitee 从 2013 年上线至今 7 年,没有发生过完全主动的故障,没有丢失也没有泄露过任何一行代码。每天新增的用户、代码仓库和高校、组织的加入也给了我们足够的力量,Gitee 有能力做好世界级的稳定性服务,未来一定会出海。”
对于 TechCrunch 文章下的质疑评论,马越觉得很正常。“开源本身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发展,国外也不知道 Gitee 已经有 7 年的发展历程,有所误解无可厚非。但在这个行业内的明白人却是更多的,我们通过一年多的努力让全世界最大的开源基金会 Linux Foundation 答应把所有项目陆续注入到 Gitee 中去。开源的伟大之处,恰巧在于总有一群人坚信技术的力量、开源的利他主义,不在乎肤色、种族、地缘,只看重科技的向善、开源的普惠和人类科技的共同进步。”
中国开源迎来拐点
2013 年,是世界开源的拐点。2019-2020 年,是中国开源的拐点。
开源中国、InfoQ、CSDN 是中国老牌技术社区的代表,与后两者关注的全栈技术不同的是,开源中国一开始就垂直于开源领域。而随着开源理念的深入人心,不管是开源中国还是 InfoQ,都在加大对开源的关注,推动国内开源的发展,促进国内外开源技术与文化的交流。
对于开源的态度,马越引用了圣雄甘地的名言:
At the beginning,they ignore you.
Then,they laugh at you.
Then,they fear of you.
在此基础上,马越补充了一句:
Finally,they join you.
这形象地体现了开源的过程,它不以个体的意志为转移。“我甚至认为,国家之间可能会因为利益带来冲突,但全人类最终的世界大同,开源可能是一条必由之路。”
而在这条必由之路上,又曾出现过两个鲜明的拐点。
2013 年以前,开源软件都在模仿商业软件,没有找到自己的商业模式。随着 Hadoop、OpenStack 的标志性开源项目横空出世,后来再没有出现过跃居其上的商业软件。
2019-2020 年,第一个本土开源协议木兰宽松许可证的出现,第一个本土开源基金会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的成立,宣告了中国开源迎来了自己的拐点。
拐点下的中国式开源,一方面有着沉重的历史包袱需要改变,另一方面也急需建立起一个健康、积极、广泛参与的本土开源生态。
然而不同于企业开源的声势浩大,个人参与开源的典型案例似乎并不多。996 的存在是个人参与开源的藩篱吗?马越也有着自己的看法。
“我们都是 996,这是客观事实。但我觉得大家也不要过分诟病,在国家重新崛起的过程中我们可能需要容忍一些暂时的困难和不健全。随着国家越来越富强,开发者群体越来越茁壮成长,未来个人的开源贡献者只会更多。Gitee 现在也推出了一个叫 GVP(Gitee Most Valuable Project)的项目,已经有非常多优秀的开源作者加入。”
事实上,不论是开源中国还是 InfoQ 所观察到的中国开源现状,开发者对开源的认知正在迅速革新,从使用者到贡献者再到维护者的开源路径也在日益明朗。当开源文化、社区文化在各大企业、高校得到广泛的传播,本土开发者参与开源的人群也会越来越庞大,未来每一天对中国开源而言可能都是新的一天。
全球技术圈近年来开始逐渐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中国规模的技术沙盒将越来越成为技术创新、试验的最好土壤。中国互联网的庞大规模已经变成了一个历练技术的沙盒,用于创建和测试各种新的解决方案。
从中国走出去的开源项目如 Apache Kylin、CNCF 旗下的 Harbor、TiDB/TiKV,还有那些在中国得到进一步历练的 Apache Pulsar,甚至包括 Apache Flink 乃至 Kubernetes 本身,都在中国电商大促场景的极限压测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升级。中国规模促进世界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已经成为事实。
马越最后总结道,“中国的开发者要自强不息,要坚信我们的技术能力,我们中国人的勤奋和智慧,能够让我们成为世界第一流开发者。本土的开源生态也要自强不息,开源中国、InfoQ 都要跟天下开发者共勉,我们不单要为繁荣本土的开源生态而努力,同时我们更要在未来坚定地去主动参与世界开源生态的建设。”
这样的对话让人感慨万千,当“解放天下程序员”遇上“让创新技术推动社会进步”,开源中国和 InfoQ 两家老牌技术社区碰撞出了奇妙的火花。开源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背景,不论是企业、组织还是个人,都是这个共同体的组成部分。开源 = 你 + 我,无数个涓涓细流般的你 + 我汇成了一股沛然莫能御的洪流,连接起软硬件的上下游,触达每一个领域的开发者,涤荡去互联网的“泥沙”,最终形成一片平等、开放、包容的汪洋大海。
这是开源最好的时代,这是技术最好的时代,这是开发者最好的时代,这是我们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