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小编和一位大厂的朋友聊天,大厂朋友“义正严辞”的指出,35 岁的提法是谣言,是故意制造焦虑。理由是实证就是他自己的团队。这位朋友说,我团队就有 3 位工龄超过 10 年的员工,他们也没有带人,就是做专家,自己也不是非得再去晋升。有些棘手的事情交给他们,我很放心。诚然,类似“压舱石”这样的老员工也非常重要,但从人才市场整体看,35 岁之后没有工作是一个伪命题,背后的本质是“什么年纪要找到匹配这个年纪的职位”。
就在上周,有一位硅谷的大数据朋友聊到,在硅谷他现在换工作需要 3-6 个月的匹配期。也有人建议他回国,某新兴独角兽的 HR 看到猎头推荐的简历,一看年龄就拒掉了,尽管这位朋友有非常光鲜的履历。
好多 10w+的公众号都刷过 35 岁这个话题了,但给出解法的少。本次讨论期望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以下描述均隐去公司及个人信息,请勿对号入座。
技术副总 A:产业互联网是未来
如同阿里有离职群和离职组织一样,某知名电商也有个离职群,大概有 20 多个总监在里面。我做了一下数据统计,大概有 30-40%创业,比较成功。当然这里成功的定义未必是成为巨头或者成为独角兽。往往是小而美的形态存在,营收上升,利润还行;大概 30%左右转型做一些集团公司/大平台的某 BU 的 CEO 或者 COO 之类的,类似大平台某块业务的负责人,有技术底子优势,同时需要增加业务能力。第三类就是去民营企业的,我发觉产业互联网是一条路。以物流为例,四通一达这样的物流公司早前可能研发人员在几十到百人,现在可能就是千人规模。沿着产业的上下游和新赛道去发展,是比较缺乏有相当经验的技术总监的。
前些年,公司并购比较多,比如滴滴快的,腾讯把电商给了京东,还有一号店、美丽说等。往往合并之后,文化的差异和业务融合会导致一些人去寻找新的机会。
我对 35 岁之前的朋友的建议就是,要评估自己的情况,只做技术做到什么程度?是不是可以有负责更独立的业务,例如可以负责产品,例如更多偏前端商业的技术岗位?也有人说不要太早去小 Leader(研发管理),避免荒废了技术。这些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去做判断的,如果你做 Leader 就是指挥人干活,一定是不行的,要回答对组织的贡献在哪里。
某公司 CTO:心态很重要,承担的责任越多,获得越多
35 岁的时候,干翻了 3 个项目,团队很累,当时有了进入现在这家公司的机会,当时并不认为自己留下来,当时已经有技术团队在了。心态很重要!刚进去的时候,只是一个事业部下面的研发负责人。
在任何一个地方,你承担的责任越多,获得越多。结果很重要,你带的业务,团队取得了什么成就,35 岁后,你要更看重你创造的业务的结果,只有在一定的积累后,才能去看更远更高的目标。
一直在保持健身,认为 35 岁后的,身体真的很重要。健身后,明显感觉到工作状态好了很多。(此处敲黑板,小编的朋友头哥就是一位健身达人,工作热情高)
以前不爱出来分享,就窝在公司里面。但是现在觉得,出去看一看,跳出自己原有的格局,反而会有很多的启发。
某公司技术 VP:交际能力强的,也可以转售前,类似解决方案架构师
技术的广度和深度哪怕到了 35 岁,还是远远不够的,还是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遴选可以不断深入研究技术领域。经验和积累还是非常重要,例如一些年轻研发可能很久都搞不定的问题,有经验的员工一看就看到了。感觉现在的运维技术人员可能因为有很多现成的工具了,觉得整体专业能力反而下降。
交际能力强的,也可以转售前,类似解决方案架构师之类的,目前很多 TO B 的企业都有设置这样的岗位。
35 岁了,也应该要多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某公司首席架构师:复合型人才越来越重要
之前也写过一篇相关的文章,当时也碰到一些外部环境变化,危机感也很重,当时也有机会回招行,但是招行卡中心也出了类似 35 岁不招的政策。经验的东西,在别人的眼里也许并不值钱。
当时从招行出来的时候,也是希望能够专注在写代码,不想做业务。但发现当你的代码都写好了,目前你的技术方案、能力已经能满足业务的发展了,那怎么办呢?所以又去看业务,你会发现,懂业务的风控专家,非常的吃香,因为外部很难培育,所以技术+业务,非常受欢迎。
技术变化太快了,如果只是关注着技术,无法跟上,最多知道一些皮毛,没法深挖,所以觉得这块已经到天花板了。觉得如果能在业务、管理上有突破,会区别于一般的研发,提升综合能力,可以给自己更好的发展。但是这里的话,需要不断反思的就是,有的是基于你现在的平台的,哪些是可以体现出来的,哪些是可能换个企业就无法有优势的,都是需要多思考的。
团队已经有很多越来越年轻的研发了,能感受到自己身体状态比不上。以后也考虑不是做一个全技术的人员,转向业务,当下觉得很多公司还是会需要一些复合型人才的,能有技术视野,又有业务理解能力的,所以会比较坚定会往业务转。当然,到底是完全转业务,还是说做一个有商业 sence 的技术管理者,这个会一边走一边思考。
某公司 CEO/HR 高端社群创始人:传统企业的数字化的人才缺口非常非常大
一定要保持健身,身体、精神状态都很重要,出去见客户的时候,人的面貌都不一样。
我一直从事高端的猎头、技术输出,社群。刚谈到 35 岁的技术人去了哪里?我们做了很多高端技术人才流动的数据分析。我们这边有发现很多都去了外企、传统企业负责技术。过了 35、40 岁,不一定要留在互联网企业。迪斯尼在招一个技术负责人,需要管传统的团队,还有互联网团队,还有商业变现团队,所以,具备有这些能力的人,就很值钱,某大厂一个哥们去了,700 万。传统企业的数字化的人才缺口非常非常大。
还有包括很多企业都需要技术顾问,当然这里需要比较好的眼界,比如万科等,都在建自己的团队,他们都需要大量的人才。
另外,未来的趋势,很多企业都是招核心的人才,但大量的岗位都是外包,所以这个当中就有很多的机会,例如可以成为一个项目团队的 leader,就可以活得很好。
某公司副总:开阔视野
某神秘嘉宾:传统企业都是在做转型,非常欢迎互联网人才
TO B 业务创业技术负责人:危机也是机会
我们在看 35 岁的转型、危机,但我们从另外一个方面,也有很多的机会
但是如果给自己灌输的是,我一辈子写代码,做技术,这个就会把自己局限住了,过了 35 岁,组织管理的能力,向上管理的能力,都非常重要。如果技术出身,如果沟通能力比较好,有业务能力,其实会有更广阔的空间。慧根,有的研发还是会愿意能接触业务。
但也不要太悲观,接触了很多的厉害的朋友,能明显感觉到 2015 年之前,更多的是商业能力,资源整合的能力,但 2015 年后更看重的是技术创新的能力。走技术创新创业这条路,要想清楚卖点是什么。
TO B 创业 CEO:没有 35 岁危机,只有公司危机
我个人的情况是 2006 年通过做外包进入了微软,11 年的时候出来创业。外企在中国有比较大的问题,就是研发没有核心力量,基本都是放在美国。
做 TOB 业务,非常需要能聆听业务的程序员。
自己也是程序员出身,技术硬实力是需要的,因为目前就是在做技术创业。但是对业务也要有理解,要理解客户用这个系统怎么助力。
因为是创业者,没有 35 岁危机,只有公司危机。
做生意是为了赚钱,做技术是做兄弟,但是如果考虑到团队的整体利益和发展,真的到关键的时候,还是需要做抉择。所以,一定要有业务的关注。
上海某公司 CEO(VC):一直觉得自己的心态都是 28 岁,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
一直觉得自己的心态都是 28 岁,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觉得创业很酷,40 岁了,现在的心态是会持续在创业的路上,不太会回去上班。创业后,感觉看很多事情的角度会有变化。
并不光光是 IT 人的压力,而是到这个年纪都会有压力。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