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 小程序混战 跨平台火热 (移动互联网的基本要素)

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 小程序混战 跨平台火热 (移动互联网的基本要素)

IT 圈子总是有很多新概念冷不丁就冒出来,也不知道是谁第一个造出“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这个词组的,紧接着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移动互联网已进入下半场”作为一个标准句式,出现在各种文章里,至于作者本人是否真的理解它的含义,还是只是觉得以这样的句子为自己的文章开头十分的洋气,也不得而知。

有上才有下,下半场的结束意味着上半场的“凉凉”,但是两个半场具体怎么划分的?是否有重大时刻?发生了什么标志性事件?似乎鲜有人说得清楚。但互联网企业之间确实存在着一种“焦虑”——流量天花板已至,人口红利接近尾声。

QuestMobile 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 2019 半年大报告》数据显示,2018 年全年,中国移动互联网月活用户规模净增 4607 万,而 2019 年这一增长趋势逐步放缓, 2019 年第二季度移动互联网用户净减 200 万,中国移动互联网月度活用户规模触顶 11. 4 亿。

如果我们谈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那一定是从产品和用户的角度去判断的。靠产品模式先发优势跑马圈地的时代已经结束了,用户数量的持续增长面临着巨大考验,但数据显示,用户总使用时长仍在持续增长,同比增速保持在 20% 左右,移动互联网领域的争夺战也逐渐把目标从增量转移到存量,从用户数量转移到用户时长。

用户时长争夺战尤为激烈。从用户时长占比上看,今年上半年,腾讯系、百度系下降,腾讯占比从 45.9% 下降至 42.3%、百度从 7.5% 降至 6.3%;阿里系、字节跳动系上涨,字节跳动系从 10.3% 增至 11.7%、阿里系从 10% 增至 10.1%。BATT 之外,用户时长占比激增了 3.3%。

对技术而言,其实并没有明显的分界,但可以肯定的是,产品重心的迁移会推动技术越做越深,追求极致体验和性能。

跨平台是否是个伪命题?

在如今的移动互联网中被提得最多的两个词,应该就是跨平台和小程序了。小程序更多是一种商业模式,讲的是生态,技术上并没有太多的新意。而以目前的环境和技术而言,跨平台始终是把双刃剑。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对这两者的一些现状进行探讨。

人类是一种“懒惰”的生物,总是会想方设法做技术演进减少自己的工作,比如把重复性工作交给机器处理,让人工智能自己学习,还想要“一次编写,处处运行”,当然,我们这里说的不是 Java,而是跨平台。

在理想的场景下,跨平台应用能够基于一个代码库运行与多个操作系统,看起来很美好,但是现实却不那么理想。

在许多人都忙着尝试跨平台开发的时候,有人从跨平台跑了回来。

近日,Dropbox 工程师近日在其官方博客分享了自己的跨平台经历——放弃在其 iOS 和 Android 端之间共用同一套代码的策略,回到使用各自平台的原生语言进行开发的模式(事件回溯)。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很无奈,共享代码的隐藏开销其实很高,比如开发和维护的成本,最终比写两次代码更昂贵。

所以,跨平台也不是适合所有人,平台特性带来的差异化处理成本是不可忽略的。

跨平台的初衷都是为了节约开发维护成本,适合快速起步,但发展到一定程度,当成本已经不是主要考虑,体验变成了最大的瓶颈的时候,这个时候跨平台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为了某个体验,可能需要投入更大的成本,包括人才寻找,人力投入等等。

如果从 Dropbox 的逃离就断言说跨平台是个伪命题,也是不合适的。具体还是要看场景,跨平台和原生开发各有所长。现在一个超级 App 里面基本各种技术都用到了,比如核心页面用原生开发,次级页面可以用 React Native,变化频繁的活动页面用 H5,第三方应用使用小程序,小游戏等等。

既然提到跨平台,就不得不说动态化了。动态化即是 App 的动态更新能力,不发布版本直接升级。在国内,程序员与产品经理之间的大部分矛盾,都是从“需求”开始的。动态化的目的就在于快速解决万变的业务需求,热修复,提升 App 的灵活性 。

跨平台和动态化是两个概念,但又互有交集。比如 C++ 和 Flutter 是跨平台,但不具有动态化能力,Web,React Native,Weex,小程序,小游戏这种都属于跨平台 + 动态化。

不过,跨平台动态化面前有一座“苹果山”。是的,苹果不允许有动态更新能力。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 2017 年苹果挥刀热修复的事件。当时,很多 iOS 纷纷表示收到了苹果的警告邮件,大体意思是其 App 违规使用一些动态技术,应用在审核之后出现了一些不一样的功能,责令限时整改。众所周知,苹果的审核周期很长,限制又很多,但是国内应用开发的一大特征就是,需求变化特别快,所以……这是个矛盾点。

听说最近 Flutter 火爆到不行,接下来,我们就唠唠跨平台框架。

现在应用得比较多的跨平台框架是 H5(包含小程序,小游戏),React Native,Weex,Flutter。据了解,除了后两种,爱奇艺都有在用。

React Native 是双端开发,能动态更新,不用发版更灵活,但是性能差一些,还有各种的小坑需要填。

对于传说中性能直逼原生的新一代的跨平台解决方案 Flutter,还暂时不好做结论,可以保持密切关注。如果无法完全替代安卓 iOS 原生开发 混合开发带来的包大小影响也不可忽视。

另外,还有今日头条的开源跨平台框架 Lynx,官方称这个跨平台框架相对 React Native 有更近一步的原生体验,将使用的 Web 开发框架的效率与原生体验做了更深层次的结合,拥有更接近原生的体验。也可以观察一下。

小程序混战,从移动端打到 PC 端

现在我们说说小程序。

虽然超级 App 的流量红利到了天花板,但小程序仍有机会。发布初期遇冷的小程序,在 2018 年巨头纷纷下场之后,终于在 2019 年走上快车道。

2019 年,百度智能小程序日活已达 1.5 亿,覆盖了 200 多个垂直行业。而在微信小程序里,MAU 超过 500 万的小程序数量由 2018 年 6 月的 133 个,增至 2019 年 6 月的 180 个,MAU 超过 100 万的,则已经达到 883 个。截止到今年 1 月 28 日,支付宝小程序应用数已经达到 12 万,总用户数突破 5 亿,日活跃用户数突破 2.3 亿。

随着字节跳动小程序的推出,小程序混战再次升级……腾讯系小程序的优势在于社交,阿里系在于商业和生活,头条系依靠着娱乐生态,而百度背后则是搜索,而像爱奇艺等视频平台则上线了小游戏平台,探索影视内容与小程序小游戏的生态结合之道,相信以后小程序的差异化和特色化会更加明显。

那么,小程序的出现对超级 App 的意义,是抢夺,还是补充?答案当然是补充。超级 App 搭小程序平台,是为了解决信息孤岛问题,补充自己的生态,或许以后小程序会成为超级 APP 的“标配”。如果非要比,还不如来比一比小程序和快应用。小程序的出现,最难受的还是应用商店。如果想要的内容和功能都能从超级 App 这边获得了,那还下载新的应用干嘛?

为了跟小程序擂台对打,华为、小米、OPPO、vivo 等 9 大手机厂商成立了快应用联盟,推出了快应用这一基于硬件平台共同推出的新型应用生态。用户无需下载安装,即点即用,享受原生应用的性能体验。快应用也可以看成 App 的补充,它的概念虽然与小程序不一样,但都是大家对未来移动互联网的探索。

8 月初,有媒体报道,微信正在测试“PC 端支持打开小程序”能力,用户在微信 PC 端聊天场景中收到的小程序消息可以直接打开,且界面与手机端保持一致。7 月份,360 发布了 PC 端的小程序——360 小程序,该小程序搭载 360 安全浏览器,为用户提供 PC 桌面版即开即用的轻应用体验。

小程序的战争,是否将从移动端燃烧到 PC 端?我们拭目以待。

2019 年是 5G 商业化元年,万物互联时代渐渐走近,它将给移动生态带来怎样的变化?还有很多惊喜等我们去挖掘……

采访嘉宾: 陈杉,2015 年加入爱奇艺,现任爱奇艺高级技术总监,负责爱奇艺 APP 移动架构和 Android 开发团队,关注移动前端开发工程化建设,APP 的性能体验优化,推动落地多种创新的动态化技术助力业务快速发展,致力于打造极致的用户体验;近期在爱奇艺负责小程序小游戏业务,探索影视内容与小程序小游戏的生态结合之道。加入爱奇艺前就职于美满电子科技,负责 Google TV 项目的开发。

陈杉老师担任了 QCon 上海 2019 “移动新生态新技术”专题的出品人,该专题关注小程序,小游戏技术,以及跨 APP 框架和 5G 背景下的新技术创新和尝试,点击了解详情。

声明:本文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收集,仅供学习与参考,测试请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