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如何以 价值链视角 思考规划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 数字化手段 (银行产品如何合理定价)

银行如何以 价值链视角 思考规划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 数字化手段 (银行产品如何合理定价)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思想深邃、立意高远,需要整体把握、综合实践,因此也需要以整体视角进行学习理解、规划落实,本文拟尝试在之前文章的学习基础上,运用价值链视角,结合数字化转型进行落实层面的分析,供从业者借鉴,不当之处,请多指正。

一、 分析工具介绍

价值链视角是一种整体分析视角,从企业价值创过程出发,对企业能力的分布和关系进行研究,有利于企业做“一盘棋”式的战略规划设计。该方法在国内银行业过去十年的数字化转型实践中,多次被运用在整体设计和实施指导上,经过了实践检验和国内创新,在实现总体概念的统一、传导方面,具有良好效果,笔者在《银行数字化转型》一书、《说透数字化转型》课程中也充分运用了该工具进行数字化规划分析和解释。对于学习改革目标如此之深、之广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对于落实“八个坚持”、做好银行的“五篇大文章”很有运用价值。

笔者在《银行数字化转型》一书提出的数字化银行价值链如下图所示:

该价值链涵盖了银行内部数字化改革和外部数字化支持,本文将在该价值链的基础上,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结合数字化手段的提升作用对其进行演进分析。

二、 从“八个坚持”的视角看银行价值链的重塑

(一)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落实在各家银行身上,首先是要充分学习党的理论,对党员开展深入的党性教育,只有充分理解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保持金融队伍的“纯洁性”,才能将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深入落实到各个业务品类、各个业务环节上。因此,应当首先在“决策管理”环节加入对“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研究,将“八个坚持”、“战略管理”能力体现在这一环节中,并在“组织与人力”环节加入“党性教育”。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 这两点在原有的价值链设计中已经有所体现,该价值链是以客户为中心、由与客户的沟通交流驱动的金融服务交付过程,客户在金融产品的设计和实施中具有明显的“中心性”,以客户为中心也自然会做到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宗旨。

此外,这一点还体现在“环境研究”环节中,“环境研究”中包括的“整体研究”、“亚群体研究”正是对完整客户群和分类客户群的研究,银行以往在金融服务过程中,对客户份额争抢的关注大于对客户群体的深入研究,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应该是关注人民需要的金融服务,而不是过度的份额竞争,事实上,对于诉求的分析本身是有利于扩大市场的,但是竞争的同质化、客户群体的高度重叠,使竞争手段日趋白热化、简单化,客户画像等手段的引入虽然提升了银行的客群经营能力,但是市场压力还是难以让银行有充分的时间考虑服务质量和内涵的提升。

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不仅银行自身要调整,市场竞争秩序也需要规范和调整,以支持银行的服务动作不会“变形”。原有价值链中的客户洞察、产品改进是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中的重点环节,也是数字化手段提升银行服务能力的重点领域,银行现有的数字化能力在产品设计和产品实施方面是有一定成绩的,但是还很难做到将以“智慧交流”为核心的客户触达和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毕竟客户群体太大,技术也有待完善。 在“客户洞察”环节需要补充的是“客群规划”能力 ,要结合会议精神和今后的各类改革要求不断灵活调整客群定义的能力,没有客群的灵活定义,也很难统计改革的落实情况; 在“产品改进”环节中增加“综合演进” ,能够将客户对金融服务的意见分客群、分产品进行汇总,综合改进,持续跟踪,以使银行更加了解、更深分析人民需要的金融产品。

(三)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 站在银行的视角,风控可以分为企业级和产品级两层,前者是站在银行整体视角衡量总体风险分布、衡量单个客户综合所有业务之后的总体风险水平,后者则是站在单个客户单笔业务、单个产品的视角衡量相对微观的风险,产品级风险防控会贯穿在单次业务办理过程的始终,而企业级风险则时刻从总量视角为单笔业务的办理做好总体控制,这是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

在风控业务中,数字化的加持主要在于风控模型的运用,外部风险信息的及时获取,整体风险水平的及时、动态测算,以及对压力测试的持续模拟等 。根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以及之前的各项政策要求,风控模型的有效运用和适度修订是必然要考虑的问题,在企业级风控中,修订客群的风险评价模型,灵活调控客户准入规则;在产品级风控中增加对政策要求向风控参数的转化能力,灵活调控产品准入、单次准入规则;通过总量测算控制总体风险水平。在面向中小微客户时,风控模型可以考虑宽准入、控规模、容多头的原则,以扩大普惠群体,但根据银行体量控制好单户规模,通过多头方式提升信贷资源面向单个客户的供给总量,并保持风险分散。但是这种操作方式的实现,需要行业信用体系的良好运转、信息便捷共享,也需要更多来自外部核心企业提供的供应链平台信息,只有企业的运作信息、信用信息公开透明易获得,才能推动风控工作总体水平的提升。

因此, 风控工作需要在银行价值链的外部环节中提供更大支持 ,推动数据要素的共享、交易,通过数据流动改善风控环境。中小金融机构的改革也是降低银行整体风险水平、提升风险应对能力的重要部分,大型银行是主力军、压仓石,但是中小银行的问题也必须关注。

(四)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 这一点在近年数据保护工作的推动中表现非常明显,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的实施也让银行的经营行为、科技开发工作出现了调整,数据要素相关法律未来会深刻影响银行业务,所以,对于法律的宣贯应在银行价值链中有明显的一席之地,在“组织与人力”中增加“法律教育”,并将对法律的理解运用到完整的客户服务过程中。

(五)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银行必须紧跟政策脚步、紧跟环境变化,及时动态调整经营策略、调整产品供给、调整服务能力,这需要银行始终对自身能力、自身结构“洞若观火”,只有了解自己的结构,才能制定合理的调整方案,才能将业务变化快速、准确地传导给技术侧,实现业务和系统、实体和数字的联合变动。

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需要结构化的分析能力、结构化的实现能力,结构化思维,也就是系统思维是数字时代的基本思维方式,是业务侧和技术侧共同需要掌握的思维模式、沟通方式,也是数字时代必须要补充的管理思维,企业架构正是系统思维的具体实现方式之一,也是国内银行业之前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多有采用的一种工程思维,它已经过了国内实践的脱胎换骨,可以从技术思维变成业务思维、管理思维了,这也是笔者之前就在数字化银行价值链中植入企业架构能力的原因, 企业架构能力不仅体现在“产品设计”环节,更是整个银行数字化转型方法论设计和落实的基础,是为“一盘棋”准备的理想实施工具 ,从方法论融合和演进角度看,在“基础研究”环节还应加入“知识管理”,为金融理论、管理理论、架构理论的探索与发展留有空间。

(六)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 这一点需要监管层面多提供行为指导,在商业银行层面,更多涉及的是金融环境研究和全面风险管理,在“环境研究”和“企业级风控”中需要适当做些内容调整。

(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这一点体现在价值链重塑的整体设计和落地推进过程需要结合银行自身情况、深入领会会议精神、稳扎稳打逐步推进,不在排除风险的过程中又增添额外风险,数字化本身也是有风险的,对此,监管机构也曾要求将数字化风险纳入全风体系进行管理。

三、从“五篇大文章”的视角看银行价值链的重塑

(一)科技金融。 科技金融对于大多数银行而言,其知识壁垒、风投特性是从事该项业务较为困难之处,科技金融中涉及到科创类企业的,银行往往难以做出合适的评估,加之该类企业对长期股权类资金的需求也很强烈,所以,也有供需不匹配的情况出现。

对此,银行从事该类业务,首先在“客户洞察”环节必须有相适应的科技企业评估模型,这方面大型银行有些探索,中小银行结合当地特色产业也有一定的探索,但是来自行业的基础性评估模型的总结、提升仍有待加强,行业指引也需要具有更加丰富、详实、视角更宽的数据信息,而银行自己则需要专注于某些赛道,长期培养相对专业的客户经理、风险经理,在“环境研究”环节需要有自己专注的行业研究,这就决定了 银行开展科技金融业务需要一定的“错位部署” ,尤其是对中小银行而言,只能结合当地特点开展特定领域的研究。对于大型银行而言,则应思考利用一级分行的区位优势,分开部署,对于有交叉的领域,建立一级分行的业务小圈子,“一行一策”有特点地做。对于一些特殊性国家重点领域,则应展开跨行合作,联合进行。

(二)绿色金融。 绿色金融业务具有广阔的业务前景,从最新公布的数据看,大型银行的绿色金融业务也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其进一步发展仍然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统一的行业标准和管理要求,面向客户和银行两端的法律法规、配套政策、约束激励机制等,都需要持续完善,绿色金融是长期性金融业务,很难基于现有的业绩考核标准推广,在价值衡量上需要有统一的行业指引并落实到银行内部,“价值核算”环节应突出“更有政策导向的业务核算”能力。

(三)普惠金融。 普惠业务是一篇范围足够大的文章,而且是典型的“长尾业务”,也正因为如此,它也是世界级难题。随着大型银行在普惠市场中的下沉服务,这一领域的金融供给在逐步增加,普惠业务也成为全行业关注的焦点领域。

1、在客户洞察环节 ,上文提到要“ 宽准入、控规模、容多头 ”,也就是准入要放宽,不然不足以体现普惠,但是单户的业务量要适度控制,并且鼓励多头业务,以保证供给、分散风险,这就要求客户洞察阶段的客户画像要完善、更新要及时,所以,外部数据的供给对普惠业务是非常重要的,仅凭银行自身的数据,难以及时响应普惠金融的业务需求。行业内的信息共享也应适当考虑,普惠业务可能需要的是客户共享而非客户竞争。

2、在产品设计环节 ,即针对普惠客户提供金融产品时,由于普惠客户的特点,往往在产品设计上 强调对担保形式的灵活处置 ,但除了担保之外, 定价也是产品设计中的一个重点 ,定价方面除了传统的银行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加风险加成的定价外,可以再考虑一种转移定价方式,也即将大型企业客户身上获取的收益转移到降低普惠产品价格方面,这并非单纯的“让利”,而是具有一定的“转移支付”功能。这种操作方式在中小银行和大型银行的一级分行层面具有一定的可尝试性,采用这种计算方式的优点在于,有利于量“入”为“出”,以“转移价格”衡量基础性的让利空间,更有利于相对“安全”的分配普惠让利任务;普惠业务本身仍可以按照名义价格和让后价格核算,原始业务成效和让利工作都可以清楚统计;对于让利空间不足的地区,总行可以基于总账核算层面通过总盘子给予支持,能够体现总行的工作成果,也能够让总行对地区间的不平衡状况、普惠工作带来的时间性改变有更清楚的了解。

但这种方式的执行也有一个需要支持的点,这一点可能在思考如何逆转“二八定律”去做好“普惠金融”时需要进行一定的探讨,也就是银行如何能够对大型客户取回一定的话语权,站在商业银行经营的视角,资金安全、业务量大的大型客户是“兵家必争之地”,但是银行对大型客户的话语权很低,往往定价不高,好在体量大,具有一定回报,但是服务大型客户也低效地消耗了一定的金融资源,而这些大型客户常常也是“不差钱”的,所以,从行业视角规范大型客户的服务秩序,制定合理的行业限价,降低对大型客户的竞争性服务程度,可能是银行能够更“安全”、更大范围、投入更多资源开展普惠业务的一个辅助性条件。从大型企业客户身上转移的“价格”也可以作为大型企业客户的社会责任加以“记账”,从而形成新的客户评价机制,补充到“客户洞察”环节,可以提升客户的社会价值。

此外,中小银行在进行普惠业务时也会存在资金不足、资金成本过高的问题,那么,站在同业业务的视角,可以 在银行间市场中建立更明确的普惠规则、普惠板块 ,符合普惠条件的同业业务,由需求方挂牌,供给方选择进行低价资金供应,成交的业务可以折价记入供给方的普惠业务指标统计,毕竟资金最终是用到了普惠业务上。在上述空间以外需要继续投入的普惠支持,可能也需要银行开拓更多的资金来源进行供给了。以上几点思考都是与价格相关的,需要银行自身探索,也需要更强大的行业力量予以支持和研究。

3、在产品设计环节还要增强企业级的架构设计 。普惠业务面向的多是人员少、时间紧的中小微企业,所以金融产品设计应更加简洁,但这种简洁需要产品设计的抽象能力,并且,并非业务简洁涉及的数字化系统就会少,实际上表面上的简洁很多时候是系统有效地“负重”了,所以,普惠产品的发展也很需要架构理念的支持,做好业务抽象,管理好客户体验,充分调动现有系统的数字化能力,提供综合性服务。

4、加强连接 。做普惠金融也不仅仅是一户一户“啃”的零碎业务,也需要通过商业生态连接来加强对行业动态的充分了解,考虑到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如何将银行的数字化与客户的数字化结合,并将商业联系转化为数字联系,这是时代命题,而非单纯的发展意愿问题。

(四)养老金融。 养老金融不仅有之前银行都在做的“适老化”改造,这主要体现在客户洞察和产品设计环节,尊重老年人的习惯是文明的体现。此外,养老金融逐渐已经发展到了存款、基金、理财、财富管理、支付等诸多领域,引导合理的理财观念逐渐成为养老金融的一大话题。养老金融形成的资金来源具有一定的长期性特征,对于银行而言,可以成为一些长期标的的资金源,但是养老金融业务的广泛开展也是 需要跨行业信息获取和跨行业场景融入 的,这些能力诉求体现在“产品设计”、“产品实施”、“生态管理”等环节中。

(五)数字金融。 按照笔者之前文章介绍的对数字金融的两层含义的理解,数字金融是涉及到银行价值链所有环节的,毕竟金融产品的交付形态大多都已经转化成了数字形态,对客户的理解、对产品的设计、对风险的防控、对价值的衡量、对未来方向的把握,都离不开对数字化的理解和实践,数字化是银行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笔者以前的文章大多是谈数字化转型的,所以在此只介绍几个重点:

1、对技术方向的关注。 银行虽然不是纯粹的科技企业,但是技术的发展对银行的影响却毋庸置疑,尤其是渠道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渠道正在从最近十年的移动端向体验更好、能力更强的智能渠道加速发展,渠道变革带来的影响绝不能忽视,它会深刻改变银行的业务形态,就像从柜台到手机一样,业务模式、系统布局都进行了大幅度调整。

2、对服务能力的关注。 无论是普惠金融还是养老金融,都需要更强大、更广泛的具有“一对一”体验的“一对多”服务能力,无论是移动端、远程银行还是任何可以打破空间限制提供大范围服务能力的技术都值得关注。

3、对数据能力的关注。 数字化的核心还是对数据要素的挖掘,无论做了多少系统,数据的价值发挥不出来,系统就只是个记录系统而已,留下了业务痕迹,但是没有发挥出更大的数据价值,无法向今天所谈的数字化方向靠拢。但是发挥出数据价值是需要人的能力和系统能力互相配合的,所以,面向数字的基础技能,比如结构化思维等,是银行必须要增加的从业人员技能,没有结构化思维,就很难理解数字化,也很难有效定义、采集、运用、评估数据资产。

(六)补充调整。 之前的文章讨论也曾提到,做好这“五篇大文章”需要银行进行价值取向的调整,而这 必然涉及到考核方式的变化 ,金融行业当前的任务是做优做强,金融理论要突出政治性、人民性,考核体系的设计也应思考从经营 KPI 的设置转向社会责任性 KPI 的设置,规模、盈利还是不是首当其冲的考核要求,如果要适度调整银行的逐利性,则必须从行业引导开始,价值导向、秩序导向、风险控制都需要超越行业级别的指引,否则银行在商业博弈环境中很难自动转向;有大级别的指引,也需在银行内部考核上落实指标转向,银行可以借此机会思考如何从激烈的同业竞争中适度解脱出来,将资源更多用于服务而非市场争夺。

四、对银行价值链重塑的归纳总结

面对新的金融发展方向,重塑银行价值链是一定要思考的问题,对以上讨论进行归纳总结后,数字化银行的价值链可以做如下演变:

上述分析仅是基于价值链工具,融合数字化手段之后,对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进行学习的尝试,在实际操作中,为了便于价值链分析结果更有利于落地,通常会对价值链进行压缩,调整成一维的价值链,比如可以按照如下方式压缩:

再将提炼的能力重新归置,然后结合业务领域的定义进行能力布局分析, 比如将“五篇大文章”作为行,将价值链各环节作为列,行列交叉后形成分析棋盘,将能力进行对比分析,识别公用和非公用能力 ,就能够成为落实“五篇大文章”所需要的能力结构分析,最后转化到系统实现上,成为落实会议精神、体现业技融合的全局性大文章。这些已经属于企业架构的应用范畴了,本文仅是借用这个工具来加强对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的学习。

2024 年可能是各银行充分学习领会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思考“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指引下的商业银行发展方向、行为模式的内省之年,多运用系统思维、架构方法,深入地、结构化地学透、贯彻会议精神,是新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开门红应该红在哪里,也是需要思考的。

作者介绍

付晓岩 ,《企业级业务架构设计:方法论与实践》、《银行数字化转型》和《聚合架构:面向数字生态的构件化企业架构》三书作者。北京天润聚粮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数孪模型科技公司高级副总裁;工业和信息化重点领域数字化转型与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基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软件工程专委会委员;信通院企业架构推进中心、组装式推进中心技术专家;中华全国数字化人才培育联盟专家委员会特聘专家;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产教融合产业实践教授;国家工程实验室金融大数据应用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CIC 金融科技与数字经济发展专家委员会成员;国家互联网数据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专家委员。

内容推荐

11 月 19 日 -20 日在上海成功举办的首届 FCon 全球金融科技大会,以「科技 + 金融,激发创新力量」为主题,汇聚了来自金融龙头企业的数百名技术高管,掀起一场探讨新时代金融科技未来的高潮。经征得大会分享嘉宾同意,InfoQ 数字化经纬为您奉上精彩演讲 PPT!关注「 InfoQ 数字化经纬 」,回复「 金融创新 」即可获取 PPT,深度洞悉科技趋势,助您引领金融创新未来!

声明:本文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收集,仅供学习与参考,测试请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