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下午,数字时代的文学生活——“奔跑在数字时代”网络征文大赛论坛在十月文学院举办。北京市文联一级巡视员田鹏,北京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曹蕾致辞。北京作协副秘书长王虓、网易文创·人间工作室暨版权经纪业务部总监沈燕妮、《十月》杂志主编陈东捷、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出席活动。活动采用论坛的形式,分非虚构、虚构两场,非虚构组嘉宾袁凌、杨庆祥、侯磊、杜梨、沈燕妮和虚构组嘉宾孙睿、文珍、辽京、李蔚超、韩敬群围绕“数字时代的文学生活”探讨互联网时代文学书写的方式和力量,助力写作者留下属于这个数字时代的脚印,找寻互联网时代文学书写的方式和力量。本次论坛由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谢雅而主持。
田鹏在致辞中表示,网络空间已成为人们参与社会进程、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平台。面向数字时代,文学拥有了广阔的传播与交流的平台,但同时也面临各种挑战,创作者们必须及时调整自己的认知,积极探索文学新的发展空间,寻找写作发展的出路。
曹蕾在致辞中说,不同代际、不同群体在互联网浪潮下,共同面对着时代的变与不变。拥抱数字生活,书写人生故事,期待写作者能从个体的角度,关注和记录互联网时代的生存和生活,展示这个时代里关于青春、关于价值选择的有益思考,传递正能量,彰显时代精神。
第一场:沈燕妮、侯磊、袁凌、杨庆祥、杜梨
“奔跑在数字时代”,何以破题?
如今,人们已经走进甚至融入了“数字时代”。信息技术应用渗透进社会全领域,或快或慢地改变着产业结构、组织结构、生产方式、服务方式、生活方式;电子终端作为人体延伸出的器官,深刻影响了人的认知方式。为此,2023年,在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由北京作协、北京出版集团担任指导单位,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十月》杂志联合网易文创·人间工作室发起“奔跑在数字时代”网络征文大赛。面对征文主题“奔跑在数字时代”,写作者们该如何破题?
“数字时代最大的问题是通过大数据的统计,发现人性的弱点,进而把人越来越往低龄化、幼稚心理上面拉,我们每个人都面临这个问题,最后大家都习惯了数字化,进而造成了严重的同质化,如何在同质化中写出不一样的东西,这是我们写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非虚构作家袁凌认为数字时代有一个隐形的东西,就是我们的理解能力也变成数字化了。
杨庆祥则关注到,当下有很多人是被数字时代抛弃的。在高速发展的数字时代中,面对不断升级的APP,我们大都被裹挟着前行,这也是数字时代的一种现象,“如果写作者能够捕捉到身处数字时代人们笨拙、焦虑、浮躁的困境,这个作品的主题可能会非常深刻。”
作为90后作家,杜梨认为,奔跑在数字时代”的文学写作不能一味追求流量,如果一味追求流量会对作品造成很大的损伤,写作者需要沉下心来写好故事,“数字时代的写作,故事才是核心竞争力”。同时她谈到,在数字时代,奔跑有时不如停下来观察生活中的细节,不要追求现象和热点写作,去追逐热点的时候,可能已经丧失了书写的意义。
数字时代人与时代的关系,也就是不同的人在数字时代不同的生活状况和境遇,这是侯磊最为关注的点,“从这个角度讲的话,作者可以敞开写自己本身的状态和境遇,每个人身处这个时代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期待写作者能从个体的角度,记录和透视互联网时代的生存和生活,展现这个时代的特点”。
第二场:韩敬群、辽京、孙睿、文珍、李蔚超
非虚构写作:非虚构的“核”是什么?
自从2010年《人民文学》开设“非虚构写作”专栏以来,非虚构写作迅速成为当代文学创作的热点,并以各种自由灵活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丰富多元的文学形态和极为开阔的审美空间。但一直以来,非虚构写作呈现为一片开放的地带,似乎没有明确的边界。基于此,沈燕妮提问,“非虚构的‘核’是什么?”
“今天的非虚构需要调查性加上体验性,作者在某种程度上要变成他描述生活的当事人,现实提出了这样的需求。”袁凌表示,非虚构还应该有区别性的界限,需要遵守一定的规矩,外部的真实性和内部的文学性是非虚构的前提,“不要虚构,不要生造场景,不要把你的想象让读者认为是真实的东西,遵守这个规矩才是非虚构。但光有这个还不够,这只是一个外部要求,还有一个内部的核心,就是作品要有一定的文学性”。
侯磊补充,非虚构还需要有鲜明的文体界限和文体区分。侯磊结合自身从事文学编辑工作的经验,发现很多非虚构作品写着写着就写跑了,不是跑题,是文体跑了。他强调,未来非虚构对写作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作家一定要有鲜明的文体意识,要精通各种文体的概念、用法、技巧,写作前先做好文体的选择。他还强调,优秀的非虚构要能把一个故事写成一个现象,但是如何把一个故事写成现象,甚至将其层层剥开并挖掘出意义,这个是最难的,因为这个比的是内功,是写作者的知识、经验等等。
杜梨认为非虚构必须客观,写作者在写作时不能做价值判断。关于非虚构的意义,她认为优秀的非虚构表现出来的是层层剥开的真诚,表现为故事与人物的真诚,写作者要把人物抽丝剥茧,将其内核的人性的东西真正呈现出来。因为对于普通话题性的故事,如果不揭开面纱看本质,就容易变成众声喧哗的故事会。“还有就是一定要耐心,要向优秀的非虚构专著学习,这些作品往往做上多年的跟踪,阅读大量的史料和信件,收集各种各样的信息源,才能还原那些巨大事件背后的真实面目。”
“如果所有小说、诗歌之外的东西全部都放在非虚构里面,就造就了一种无边非虚构写作,这就容易导致新型文体力量会越来越弱。”杨庆祥对当前非虚构的概念被泛化表示担忧。谈及非虚构的“核”,杨庆祥认为有两点,一是内容的当下性与真实性,“我对非虚构的基本认识就是,它是一个真实的内容,或者人物应该是活在当下真实存在的”。二是非虚构写作要有典型性,“故事的背后应该有一个更大的社会学的视野,这就要求这个故事要有典型性,我们要能够通过一个人的故事、命运求解到社会问题的解决”。
虚构写作:当下的北京书写何去何从?
“文学在这个时代需要故事,而故事作为我们生活的基本构成,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发生,无论我们处于什么样的时代,数字时代或前数字时代。虚构的文学写作者怎么样寻找到这个时代的好故事,怎么样把这些故事写好,这是我们更要关心的问题。”韩敬群提到,我们都生活在北京,过去在这里曾经涌现出非常多书写北京故事的优秀之作,今天,我们这一代的作家怎么去书写北京这座城市?
在作家辽京看来,很多作家写作的起点不是城市,而是依托城市而生长起来故事。“我首先是要写一个故事,我想写这些情感、经验,这些人的颠沛流离,所以才有了一部小说。故事发生在某个地方自然会沾染这个地方的特色,小说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肯定也和这个城市的脉搏是连在一起的,但是城市不是我一开始创作的起点。”
身为北京人,作家孙睿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写作先以人物和情感表达为主,在呈现的过程中,人物肯定有一个生活空间,而对于他来说这个生活空间天然就是北京。孙睿结合自身写作经历谈到,“我打小在西城区长大的,我为什么不写胡同里的人而去写北漂,因为我接触的人都是影视行业的工作人员,他们大部分住在五环外,我想写这些人的生存状况和精神状态。人物生存空间对人物也很重要,我在之后的写作中会有意识地将人物的皮囊与灵魂跟北京这座城市联系起来”。
文珍说到,和世界上所有的大都会一样,北京也有很多的梦碎、很多的伤心,为什么还是有人前仆后继,其实就是从古至今,全中国无数怀着梦想的人来到此地,将毕生心血献给这座城市的建设,数百年来形成的和中国任何地方都截然不同的文化积淀和深厚底蕴。北京不光由北京人,也由无数外地人一起参与建构。人们带着对政治文化中心的所有想象跑到这里来,或粉身碎骨,或鞠躬尽瘁,或野心成真,或颓然返乡,但都曾为这城的一砖一石付出了努力。“我所爱的北京,就包括了所有这些热情、幻梦和梦碎。”
李蔚超则认为,未来一定会有更多优秀的北京文学作品出现,“地方性文学书写是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势之一,无论是外地作家还是本土作家,都在孜孜以求地挖掘着北京这座城市的文学故事,三四年内一定会有繁荣的文学样态出现。只是怎么续接老舍一代作家们创作的北京文学,同时又把当代人的体验和情感书写出来,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活动最后,韩敬群做活动总结,感谢嘉宾们针对“奔跑在数字时代”这一议题发表的精彩见解,“生活不仅需要奔跑,也许可以少一点奔跑,多一点溜达。写作也是一样,写作不是奔跑,写作需要耐心,用足够的耐心打磨一部立得住的好作品”。
“奔跑在数字时代”网络征文大赛征稿仍在火热进行中,参赛者可前往大赛官网,根据提示提交参赛信息和稿件。也可前往“十月文艺”“十月杂志”“人间theLivings”“戏局onStage”官方微信公众号,回复关键词“参赛”,获取参赛通道链接。主办方将特邀作家、评论家、学者、出版人、媒体人组成评委团,所有入围作品都将在网易文创·人间工作室全媒体平台发布并投放优质宣传资源,其中优秀作品将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并在《十月》杂志节选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