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那些我踩过坑的书,帮书友们避雷
今年看了166本书,大大丰富了自己的空闲时间,也让内心充盈不少。不过,作为一个书虫,在买书的路上依然会踩雷。
以下6本是我不会推荐的。
我要替广大书友们避雷!
书名特意以“她们”来命名,但是全书的三分之二都跟“她们”无关。我被前半部分不咸不淡甚至有点高高在上的说教震惊了。这是梁老师写出来的东西吗?
【看不见的女性】中,“即便当下是黑暗的,看不到希望,人只要一直往前走,一定能看到有光照进来。”女性从未停止向前,可是为什么几千年过去了,还是在被挤压的空间中奋力抗争?这不是单单依靠女性向前走能解决的。如此大而空的废话文学根本没能点出问题背后的本质。
【女性是一种处境】中,“女性的交流密度较高,看起来似乎有建设性,彼此间有更大的连接和认同感,但另一方面也导致这个群体里同质化的概率更高,个体被驯化的可能性更大,逐渐形成某个标准、某种规范。”女性之间的交流建设性不够,导致被驯化,所以女性处于从属地位是女性自己的错了?他是怎么得出女性之间的交流缺乏建设性的?他真的有认真研究过这个群体吗?
还是在【女性是一种处境】中,他说那时候云南那边的女性不被允许触摸男性的农具,被认为很不吉利,“这些规则和禁忌于无形中构建了一种男性支配的社会状态。”这句话也是让我大跌眼镜,是不是因果倒置了啊喂?
令人震碎三观的发言,让我大受震撼!
一封用甲骨文写成的秘密信件被送到楚学院声望最高的学者马跃之手上,他看后大惊,随即联络各处,预防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工地漏水塌方事故。
可是,为什么发现了漏水点不去直接报告,却处心积虑要转到一个跟行政事务毫不相干的考古学者手上呢?
马跃之根据一点一点蛛丝马迹,竟然发现了官场上暗度陈仓的操作,也发现了萦绕内心几十年的考古秘密。
甲骨文信件只是一个引子,计谋与考古,则因听漏工的一点小伎俩联系到了一起。
刘醒龙的语言能力确实很优秀,历史与当下杂糅地非常巧妙,而虚构与现实的边界被模糊,读完让人感觉做了一个过于真实的梦,梦里的人性曲曲折折,最终呈现最真的样子。
但是因为文字太过冗长,大段细枝末节的描述令我看到一半时开始心生倦怠,到后面愈加明显,我强迫自己静心读完,读完了却带着恼怒之情。不知道刘醒龙老师是不是刻意要与网文小说保持距离呢?文字在他笔下似乎是不可控制的流水,一定要倾泻而下、恣意妄为。但这种文风读起来是真的很累人。
在用力过猛增加细节时,又后劲不足,结尾显得十分仓促。其实谜底大概在三分之二时读者就已猜到,他又再给故事多添了几笔,于是在谜底揭晓的那一刻反而失去了爆发力,读来感觉平淡无奇。
5年没拍电影的昆汀,居然先写书了!这个鬼才导演,是碰到电影创作瓶颈了吗?
他后期的电影商业气息越来越浓厚,趣味性没那么强了。《落水狗》、《低俗小说》、《杀死比尔》个人认为是他的巅峰之作,之后的作品变得越来越主流、越来越商业、越来越套路了。
在这样的情境下,改一改赛道,来写点书维持一下曝光度也挺不错的。
在《好莱坞往事》之后,他接着就写了这本《电影狂想》,多少能够满足部分影迷的期待吧。
这本书囊括了13部从1960年到1981年对他影响极大的电影,可以说,这些电影直接塑造了他的电影观,影响了他的电影创作方式。
在我看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影评集+少量自传。不过,他选的都是新好莱坞时期的作品,为什么没有21世纪出现的经典电影呢?可能从对他的个人影响上,21世纪电影对他的创作并没那么大的影响;此外,这时候电影创作者可能有不少他的老熟人,如果他“口无遮拦”地评价,或许会得罪一些电影人和出品方吧。
语言带着昆汀式的幽默,非常口语化略带调皮地评价了他最爱的这13部电影(虽然我觉得他选的这些电影其实都是一个类型,挺单一的),虽然他热情洋溢地评价了这些电影,我却并没有想要去找来看看的冲动。他从电影创作者的角度而非专业影评人的角度来评说,就带着一面无法打破的壁,跟读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
作者真诚地分享了自己从决定裸辞到裸辞以后的心理状态和生活变化,那份挣扎就像写的我自己,太真实了!只不过他拿出了行动,而我还在徘徊。
当然,他敢于裸辞是建立在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庞大的人脉资源之上的,毕竟他连百万年薪的offer都敢拒绝。长期与文字打交道、主持大型节目、同学都是企业高管、他自己还是讲师……任意一条拿出来都像镀金一般的经历,就算辞职了也不愁彻底跟工作断联的。
虽然他没提辞职之前的工作经验给了他足够的底气,但我们普通人需要注意这一点,可别看了人家说的那些,冲动之下也辞了。反而越是这些没说的地方,我们越要谨慎。
作者很多经验我们都无法参考,这样的成功学看完也就看完了,没法获得什么实质性的价值。
这是是一本专门为女性尤其是全职妈妈写的书,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各色各样的赚钱例子,几乎从0开始手把手教读者在家就能把钱赚。
成功方程式=技能+天赋+激情+知识
从自己的爱好和特长着眼,发掘自己的财商。
作者循循善诱地通过一些小问题,帮助你找到赚钱的方向。
小tip:一定要将自己的特长与爱好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有了初步思路之后,就要开始做好功课,制定一个更为详细的赚钱目标。
确定自己是为什么而做(给自己的商业计划起草一个愿景,而不仅仅只是赚钱)
确定该如何做(制作详细的行动计划,给愿景添砖加瓦,并将需要考虑的事情添加进去,比如品牌发展、市场营销、联结网络的建立等)
接下来就按照计划全力以赴吧
但是这不就是成功学的套路吗?这些都是常见的成功学公式,如果一本书就能让自己开始创业,那就没有穷人了。
这种只针对那些有一技之长的人,什么都不擅长的人是没办法按照这些来做的。
在主流科幻类型都以废土硬核为基础色的时候,金草叶从最细微的日常入手,视角新颖独特,给读者带来一种全新的科幻体验。
但是,我真的不想欺骗自己这是一本好书。
首先,故事真的实在太简单了,故事中传达的主题立意并不新颖,也没有独特的观点,都是一些老生常谈,只是披上了科幻的外衣由不同的故事传达出来罢了。也没有任何一个故事可以拿出来反复阅读和回味的,没有可以让人记住的角色或者观点。
其次,有些故事真的不足以成为一个故事,比如【黛西和奇怪的机器】,故事不完整,主题不明确。又比如【沼泽少年】,作者可能更想表达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共生并建立联系,但是笔触不够细腻丰富,仅仅描述沼泽微生物的对话和少年的表现,让人无法共情。
第三,作为科幻小说,这本书的科幻场景实在太简陋了,完全没有画面感,即使在科技画面感上着墨最多的【拥抱仙人掌】里面,也让人无法联想那个场景。
如果需要读者自行脑补故事情节和场景,以及强行附加意义的话,真的不能算是一本好书。这本书就相当于作者闲暇时的练笔,很碎片化,很随意。
虽然我认可她对科幻小说切入点的新颖,虽然我认可她温柔舒缓的文笔,但我不认可这种近乎懒惰的简陋故事。
如果想了解新生代对科幻宇宙的想象与构建,这本书可以当作切入点,但是想要更为专业更为宏大的科幻叙事,这本书远远不够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作者一下
打赏 “首席”打赏官正虚席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