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自动驾驶首秀:“现阶段做RoboTaxi的企业都得完蛋”
萧箫 来源: 量子位狂到diss潜在客户
狂:
上海市区开放道路不同场景连续自动驾驶。
很狂:
狂到直接diss潜在客户:
所以是谁可以这么狂?
刚刚完成自动驾驶首秀的 华为 。
在上海车展前夕,华为先用北汽旗下极狐阿尔法S 华为HI版量产车型试乘试驾展现能力,其后华为智能汽BU ADS智能驾驶产品线总裁 苏箐 ,给出了上述回答和评价,句句都是炮弹。
但问题是,如此霸气外露背后,究竟是不鸣则已的底气?还是一瓶不摇半瓶摇的无知者无畏?
先从试乘体验视频围观一二。
华为自动驾驶首秀
我们就以 42号车库 的B站视频为例——由两段一镜到底的视频组成,也展现了华为自动驾驶在不同场景的直观表现。
先看体现 基本能力 的场景。
识别 :车道线识别、行人识别、车辆识别,以及红绿灯识别。
表现都不错。
而且比较有中国路况特点的 外卖二轮 , 车道占用 等情况,也都顺利应对。
其次是 复杂交汇 场景。
比如 开放十字路口的无保护左转 。
相对直道向前,无保护左转涉及到对向来车的识别、交互,以及意图判断。
在42号车库的实测视频里,华为系统在识别到所有直行车完成后,方才完成左转。
这是最稳妥的方式,基于规则或系统智能决策都有可能,不太能看得出能力水平。
最后最具挑战的场景是 二轮外卖摩托 高频出没,而且车道被各种车辆临时占用,无法依照车道线等规则驾驶,需要“见机行事”。
这个场景中的华为自动驾驶系统,表现令人惊讶,并且在几次 潜在接管 反馈后,依然在没人接管情况下,完成了连续自动驾驶。
不得不说,作为华为自动驾驶的首次出场,在这样的场景下有这样的表现,确实堪称不俗,未来可期。
但当真也到了“首战即独孤求败”的程度吗?
或许也没有。
还是同样的视频路测中,反馈出这么几个方面。
华为自动驾驶首秀之疑
因为借助的是42号车库的2段一镜到底视频,所以或许也有偏差之处,不能直接以明显短板计,权当存疑。
首先还是 识别 。
一路参照汽车的中控大屏显示,对移动行人、车辆和二轮外卖摩托的识别,都相对精准。
但有相对静止的 异型车辆 ,不知是没有能识别,还是识别了不在UI端显示,这就留下了疑问,比如这里:
在自动驾驶长尾场景中,异型车是比较难搞的变量,如果系统不能识别,在中国不少城乡结合路况上就可能有隐患。
其次是 无保护左转 。
这次视频里有两次关键的无保护左转,两次情况略微不同。
第一次无前车可跟,华为自动驾驶系统选择了等到所有直行车通行后,再完成左转,比较稳妥。
第二次则有前车可跟,华为前车没有等直行车辆,跟前车完成左转。
所以疑问在于,是系统对于不同场景采取了不同的决策,还是更多规则驱动所致?
毕竟在第一次无前车的左转中,略过于保守。
另外在这次左转中,还有一个明显的急刹…时速瞬间从10KM刹停。
而恰好本次试驾视频中,更多时候又场景相对简单,不能从更多次场景决策中获得反馈。
当然,凭借 外卖二轮摩托 那个场景,华为的自动驾驶水平就毫无疑问可以比肩行业内第一梯队公司了。
但同样不能忽视的是,华为这次首秀背后的 大力出奇迹 。
传感方案上,3个96线激光雷达、13个摄像头、6个毫米波雷达…
算得上豪华配置,现在RoboTaxi技术流公司,应该也鲜有出其右者。
算力方面,华为更是至刚至猛,集成的ECU可支持/两档算力。
相比起来,特斯拉FSD的算力是,大疆车载刚亮相的方案,标配20TOPS,最高可扩展也不过。
如果单看算力,肯定是越强越厉害。
但具体到自动驾驶领域,如果相同能力下,用更少的算力就能解决相同的问题,那背后的数据处理模型的优秀程度,不言自明。
传感器也是如此,在纯视觉或激光雷达传感器冗余两条路线分隔之后,激光雷达的使用,在达成RoboTaxi所需的安全、连续和顺滑等目的为前提之下,线束越少,个数越少,往往也能代表能力和实力进阶的程度。
然而林林总总之余,华为方案之所以如此 壕 ,自然也是家底厚,在芯片算力和激光雷达等传感器方面,可以做到低成本量产……
硬件堆料,本质也是一种硬核能力,毕竟软件和算法的迭代,相对会更考验功力得多。
而最终交付客户而言,要的也是一个产品化结果,可以解决问题就行。
北汽阿尔法S(华为HI版)售价也已经发布,25万元起,最高配置款43万。
这样的硬件和成本,算上华为快充等等加持,也可见华为把自动驾驶所需硬件的成本,降低到了一个怎样的门槛。
华为布局自动驾驶,虽然明确官宣比较晚,但也是从2016年起就在起心动念,开始集结资源和人力。
然后在一众 造车 的呼声中,为了更大的市场化效益,服务更多的客户,做出了不造车、帮车企造好车的Tier 1战略角色选择。
而包含激光雷达、芯片算力等方面的实力,也让这个新角色的未来令人期待。
更何况,华为本身就是 客户第一 和 客户服务 知名的公司,To B的基因深入骨髓。
但这次自动驾驶首秀之后,倒狂得出乎意料之外。
华为智能汽BU ADS智能驾驶产品线总裁 苏箐 ,在回答RoboTaxi问题时,竟然给出了 “现阶段做RoboTaxi的企业都得完蛋” 这样的评价。
或许出于个人,但也真真切切伤到了 潜在客户 的心。
一位有RoboTaxi业务的自动驾驶创业者表示,之前还期待过华为的激光雷达和芯片,有潜在的合作可能性……然而苏总如此豪言之后,我们又怎么好意思舔着脸“向死而生”?
这不是孤例,不少有RoboTaxi业务的自动驾驶公司,都觉得狂得有些过头。
但也有其他的可能,因为这位代表华为自动驾驶表态的发言人,并非AI领域出身,对关键性自动驾驶技术了解有限。
而且之前更多在华为终端,习惯了手机圈面向消费者造势放话的环境……
是时候,重新适应华为的To B文化和客户价值信条了。
参考链接:42号车库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及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