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台虽百家争鸣 贝壳金服史海峰 但不是所有企业必需品

中台虽百家争鸣 贝壳金服史海峰 但不是所有企业必需品

视频地址

top="912">一、中台现状:已发展到百家争鸣阶段

中台在 2019 年发展的特别火。从它的概念上来讲,中台基本上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的中台。

典型的狭义中台是业务中台和数据中台,最多加上技术中台。广义的中台,会把技术中台或者业务中台层面的,拆分地更细一些,像一个产品化的东西。比如说,你可以认为某些电商公司的业务中台就是电商中台,当然电商里面也可能会有营销。技术里面呢,有人会说,我把视频作为一个中台,也可能把 AI 算法、体系对外开放作为一个中台,叫 AI 中台。大家可能会根据自己的产品定位,去细化一些垂直的特性,在更细的层面上抽取出中台的概念。

其实,中台最初源于 Supercell 这样一家游戏公司,它有很多业务线,会把业务上很多通用的东西沉淀下来,之后就可以很快速地生产各种各样的游戏。实际上,它就是一个游戏引擎嘛!或者说,它有一个更庞大的游戏库,组装一个新的游戏会很容易。2015 年或者 2016 年的时候,那时候只有阿里一家在说中台,大家很少讨论说“你的中台是什么样”“我的中台是什么样”,大家的中台有什么不一样。但是发展现状,我觉得是比较有意思的,可以说是百家争鸣。

我看到的现状是,很多公司都在期望做中台,我认为,它只要 ROI(投资回报率)是值的,或者说符合将来的战略,我觉得都 OK,都可以去做中台。但是也有可能有些人,因为大家都在炒中台,进而觉得,只要有了中台,我就强大了,所以我要搞一个中台出来,为了中台而中台。这样就是舍本逐末,只看到了表面。

二、看中台普适性:思维上普适,但具体业务不一定

从思维上来讲,中台是普适性的。像做程序,写代码,有了共通的东西,你可以把它抽取成一个函数,然后引用它。所以,中台从理念上来讲,大家都很清晰,就是尽可能地把能复用的东西下沉。这是架构设计,或者说是技术维度上很好理解的一个思维。

但是在业务,或者说在组织层面,中台就不是很好理解了。因为组织层面,如果要把部门拆开,就一定会涉及到职责问题,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做架构常提的康威定律,你要一个中台的系统,或者说中台的技术支持体系,那一定是为一个组织服务的,它不可能说没有这个组织,然后凭空出来一个系统,叫中台。那它只是一个叫中台的系统而已,对外其实是看不见的。但是你既然想做成中台,其实就需要有这样一个组织,横向地打通原来不通的东西。技术上更多要做的是配合工作。那这样对一个公司的组织能力、战略拆解,甚至价值观,都有更高的要求。因为我们都知道,我们之前做 SOA,或者说微服务,我们把系统拆的更碎了、更灵活了、更解耦了,带来的问题就是,系统更复杂了,需要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沟通成本,出了问题,你可能要串起来更多的环节才能发现问题在哪里,不像以前,系统相对更简单。

那么,具体来讲,谁更需要做中台呢?

我是做技术的,对于那些不太需要 IT 产业的组织,我不太好说他们是不是需要中台,因为我不在这个领域,没有太多发言权。但是,一个比较依赖于信息技术的组织、公司或者行业,系统帮你做了很多事情,这时你就有很多垂直的系统,或者很多不同的业务线依赖于这个系统。那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是比较适合去做中台的,会有比较大的收益。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公司原来的模式就是垂直的事业部方式的,这种方式是比较割裂的,虽然各行其是,但其实总体还可以。但是,如果这个公司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想做协同,想做整体的操作,那它就应该融合在一起。不管是组织、运营,还是系统,都需要打通。比如说,ABC 三个系统,有一个客户,在 A 系统中,同时也在 B 和 C 系统中,它是同一个客户,但是你不知道,因为它们没有打通。但是如果你做成一套体系,就可以判断出是同一个客户,这就可以有多个业务场景可以协同,有更大的空间,去做原来只是在一个场景下做不出来的东西,这种情况就非常适合做中台。

所以总结来讲,中台是一个技术理念上的东西,思维上普适,但具体业务不一定。

三、看中台落地难点:对企业和个人能力要求非常高

中台落地的第一种可能,是对既有对业务进行整合。一个维度是业务,是不是有很多条线,大家已经在重复造轮子了。如果你具备这个能力,就可以去考虑收拢,但是需要有上层的理解和支持,必须是老板在组织结构上进行调整,在资源给予支持,而且要给全公司定一个目标,我们公司就是要做中台。

中台落地的第二种可能,是进行预判,做好之后,在上面“长”新的业务。就是如果你对于行业有很清晰的判断,对公司未来的发展节奏成竹在胸,那么是可以提前去做中台的。这对人才对要求就更高了。需要有足够强的前瞻性和抽象能力。

结合上述两种落地的情形,我们可以发现,中台对技术能力、组织能力、战略拆解等都有更高的要求。因为中台不是只面向业务的,对于一个前台(之前的说法叫大中台小前台)来讲,它的职能就是你想要什么就给你做什么,只要满足需求就 OK。但是,中台是要满足不同条线需求的,非常考验抽象能力、行业理解能力,甚至于对趋势的判断。需要它做出来一个大家都能用,大家用着都觉得好的东西。

所以,这对企业的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

有高要求之后,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人才问题。本来能招到两个人,各自能把自己的业务做好,但是如果要做中台,就需要一个人能把两边的业务打通,那么这个人的能力要求肯定比之前两个人的能力要求高。如果招不到这样的人,做出来大家可能都不会满意。

狭义的中台,更多是面向业务的,是需要有业务能力的。中台不是纯技术与业务无关的平台,它一定是跟业务有比较强的耦合的。不可能从别的公司挖几个人过来,就可以马上复刻出一个中台,而且能用的很好,这个很难实现。你要的中台,是什么样子的?一定是对应你目前的业务特性的,和你所在的业务发展方向的,这样才能抽象出一个中台出来。

所以要做中台,就需要有这样的人才,要培养出这样的人对你有足够的理解。而且还要走一步看一步,因为业务在不断发展。它不像 2C 有很多是可以复制的,C 端用户有很多共通的地方。本质上来讲,内部的中台,是面向产业的,是 2B,它的业务属性一定是最重要的一点。

所以,这对个人的能力要求也是非常高的。

四、看中台落地:应自上而下,成熟后再推进

中台是一个很大规模的项目,需要有很多的资源投入,而且对业务线一定是有影响的。同时,中台不是说服务好一个业务就可以的,至少要有三个以上业务,才能称之为有通用性。而且,大家认可,中台才算建成了。所以,中台应该自上而下,才会比较好推进。

另外,中台的推进一定要有一定的成熟度之后才开始,而不是要从 0 开始。比如,人家已经有一套现成的服务自己业务的系统,已经做到 1 了,不可能让别人从 0 陪你开始。且这也是一个很长期的项目,没准需要一年才能做出来大家还能接受的。而且,假设从 0 开始推进,别人很容易会觉得你这东西没做好,比原来的还糟糕,以后就再也不会去用了。

所以,中台这个东西,还是要当成一个体系化的产品。它不像 C 端服务,能够很快地做一个东西出来。我们要把它当作一个比较大的 B 端项目,需要非常重视和而且要有良好的规划,不断迭代调整。等到产品成熟了,再推向生产环境。这毕竟是一个企业级的项目,在某种角度和传统的互联网思维是相悖的。

五、总结:中台不是必需品,如需搭建一定要自建

最后,关于中台,我想总结以下两点。

第一,中台不是必需品 。大家都在说中台,这导致了很多人觉得中台是一个必需品,很牛,搞一个就管用。任何一个技术,它都只是工具,或者说是一个技术思维。虽然这种思维一定是对的,但是它适用的场景是要自己去判断的。技术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曲线,有很多的技术名词都曾火过,但是又沉寂下去,然后再成熟。中台也一样,我们现在正处于曲线的第一波高峰期,这是最喧嚣的时候,也是最需要冷静的时候。不要觉得错过中台就错过了风口,因为它不是一个改变行业的东西。很多人都认为技术能改变生活,但是我认为技术要有一定的应用场景,而应用场景就是商业。所以,要想清楚,究竟是否需要中台。

第二,自己的中台,自己搭 。要自己总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中台。如果你正在计划要用别人的中台,那么想一想,以前那么多做客服的厂商,那么多做 CRM 的厂商,做 ERP 的厂商,为什么都不能够让所有的企业都用起来呢?因为虽然这些业务,大体上看起来都差不多,但实际上没办法完全通用。财务系统因为管控比较强,才算比较普及。所以,自己的中台,自己搭。但是从中台落地的角度来讲,自己在搭建中台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一些坑,要做好心理准备。但是一旦搭建起来,它的好处只有你自己能够享受,这会成为企业另外一层面的竞争力,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总结一下就是, “一个”中台,各自表述 —— 大家把中台的思想借鉴过来,最终落地实现是什么样子的,就看各自“修行”了。

六、看腾讯云 TVP:更大的视野,更多的交流

我之前写过一句话,是结合腾讯的价值观——“科技永向善,未来在云端”。云一定是将来的基础设施,云一定要一步步用中台的思想,把这些成熟的组件和技术沉淀到云上,提供给整个行业,整个社区,这才是它的价值。云是一个很简单的概念,最终能够“长”出来多少给大家用的功能,才是最重要的。

腾讯这么多的产品线,这些技术能够沉淀下来,向外输出,能让大家看到成熟的解决方案,能让大家降低成本,能让商业变现更简单高效,只需要少量的专业技能就可以做出大有价值的事情,这是我认为云的价值。

而能参与到腾讯云 TVP 这个平台中,我们能够看到更大的一个行业的视野,在不同行业专家的视角去了解其他的行业,我觉得这种“交叉”的碰撞,会有更多的火花,也许就能够碰撞出更多的玩法。就好像为什么语音识别的成功率提高了,因为有人把图像识别的算法拿过来,提高了语音识别的成功率。大家都在各自的行业中做事,交流可以促进技术的发展,也可能会诞生更多的玩法。

我们期待未来,科幻场景能够更多的变成现实。

作者介绍

史海峰,腾讯云最具价值专家(TVP),贝壳金服小微企业生态 CTO,负责小微企业生态金融服务产品规划、技术团队管理、系统建设。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曾在神州数码、亚信联创长期从事电信行业业务支撑系统集成工作,参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多个项目,具有丰富的大型业务系统研发实施经验。曾在当当负责总体架构规划、技术规范制定和技术预研推广,善于把握复杂业务需求,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参与多个重点项目的方案设计,在项目中对系统架构进行持续改造优化。负责技术委员会组织管理工作,发掘最佳实践、推动技术革新,组织内外部技术交流,开源 DubboX、Elastic-Job、Sharding-JDBC。曾负责饿了么技术创新部产品研发团队,完成多个创新性业务项目及技术产品。多次担任业界技术大会讲师或出品人,包括 ArchSummit、QCon、SACC、TOP100、SDCC、GITC、MPD、GIAC 等。

原文链接

声明:本文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收集,仅供学习与参考,测试请备份。